我是婉殤。
曾有人問,當代年輕人和父母輩那代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哪里?
有網友精辟總結道:父母輩沒苦硬吃,年輕一輩沒福硬享!
想了想覺得的確挺有道理的。
1
前段時間,安徽某醫院里,兩個住院老太的經歷讓人無奈。
紅衣老太說自己頂著高溫在地里撿了幾十斤的麥子,最后不堪重負,住進了醫院。
花衣服老太的操作同樣讓人窒息,明明自己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不算好,卻不聽勸阻,堅持下地干活。
女兒見狀,生怕她出什么意外,專門請了幾天假跨省回家幫母親收了近千斤的農作物。
最后一算,這些東西哪怕全賣出去,也不超過兩千塊錢,可女子光是往返的車程費,已花費近四千元,更不要說她還請了幾天假,外加母親自己還被弄得住進了醫院,醫藥費又是一大筆支出。
這筆賬,怎么算怎么虧。
可視頻里的兩位老太卻似乎完全沒意識到這點。
只是自顧自的訴說著自己的艱辛和吃苦耐勞!
是啊,父母那輩人能吃苦,大家都明白,甚至有人感嘆到他們那輩人,把能吃的苦都吃完了。
可,既然已經吃完了,為什么還要沒苦硬吃呀!
不是說吃苦不好,而是越吃苦反而越有吃不完的苦!
例如,老人為了節省糧食,把已經發霉的米拿出來煮了吃。
吃了后,身體不舒服了,身體不舒服,就需要住院,住院就要花一大筆錢。
因為花了一大筆錢,日子就過得更節儉了,爛掉的水果舍不得扔,吃完拉肚子了,又要住院。
晚上起來上廁所舍不得開燈,然后撞到桌角了,又上醫院。
有的老人晚上本來都已經睡著了,不確定水龍頭有沒有關,又爬起來去關水龍頭,如此幾次,睡眠被影響了,身體又難受了……
看吧,越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這就是一個無限的負面循環!
勤儉節約是美德,但當他嚴重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時,我們就應該好好想想,這樣真的值得嘛?
你把爛掉的水果丟掉,頂多損失幾十塊錢,可一旦生病,隨便去趟醫院,隨隨便便就是幾百幾千塊錢。
誒,父母啊,我們都知道你能吃苦,但咱沒必要主動去找苦吃吧!
2
與父母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如今的年輕一輩。
如果說父母輩是沒苦硬吃,那年輕一輩就是沒福硬享。
想必對于年輕一輩而言,這錢多少是有點燙手的,一到手就恨不得立馬給它花出去。
當代年輕人的觀念就是,先苦不一定后甜,但先甜是真的甜了。
甚至有的90后當起了父母,也是一點苦不想吃。
主打的就是二十歲以前父母養自己,二十歲以后子女養自己,50歲以后孫輩養自己。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主打一個吃苦是不可能吃苦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吃苦的!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年輕人的消費觀了。
對于年輕人而言,找到工作了,得吃頓好的慶祝一下,要是工作中受委屈了,得吃頓好的撫慰下自己受傷的心靈。
愛情不順,吃頓好的安慰下,愛情順了,吃頓好的慶祝下。
簡而言之,當代年輕人總能為吃頓好的找到各種理由。
他們認為,沒有一頓吃的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再吃一頓。
對于父母而言,老款手機能用一輩子,對于年輕人而言,新款手機也就湊合能用一陣子!
一瓶20塊錢的水,父母看到了會吐槽“這水含金子還是咋滴?”然后忍著口渴回家喝。
但對于年輕人,他們會說:什么礦泉水要20一瓶?沒喝過,買兩瓶嘗一下!”
3
沒苦硬吃的父母和沒福硬享的子女,就這樣神奇的生活在了一起,而這背后,是兩代人不同的時代背景所帶來的不同三觀。
說不上誰對誰錯,但有時候兩者生活在一起時,的確很容易因生活觀念而產生摩擦。
對于父母那輩人而言,從小生活在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時候,因此養成了極度節儉的習慣。
而對于年輕人,除了物質豐富外,還疊加了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讀書后對于人生無常的思考。
對于父母而言,想的是有點錢先攢著,說不定以后有用呢?
可對于子女而言,想的卻是,有點錢先花了,要是明天自己就沒了呢?
父母那代人的節儉和愿意為下一代人考慮的奉獻精神,的確為祖國的發展歷程添了一把火。
可如今年輕人的月光消費在宏觀上來看一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如果大家都不消費,經濟陷入通縮,宏觀來看,最后大家都沒啥好處。
只能說,每代人的目標都不一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大家覺得婉殤的分享對你有用,可以點贊收藏加關注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