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之橋》——大師的作品 哪怕不夠驚艷 也絕對發人深思

記得高曉松有一次在節目里談到美國電影的時候,提過一個觀點:年代造就大師。比如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美國就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很多都成為影史的經典。同時,那個年代也誕生了一批大師級的導演,比如斯皮爾伯格、馬丁 斯科塞斯、科波拉、大衛 芬奇等等。至今回頭看他們的作品,都有很多讓人驚艷的地方。

但是近十年以來,奧斯卡評選出來的作品,鮮有經典之作。有人不禁會問:“大師都去哪兒?這個時代難道出不了大師嗎?”每每有大師級導演推出新作,有人也會質疑:“大師的水平怎么不如往昔?是不是江郎才盡了?!眕s:最近李安的新片口碑撲街,就引來很多影迷討論。

如果一個人特別優秀,大家對他的期待值就會自動升級,因為誰都想看到一個不斷進步的狀態。但是一個優秀的作品的誕生,原因總是多方面的。題材、演員、導演、時代背景……很多因素的匯聚,才能讓它綻放出耀人的光彩。光靠一個大師的名號,并不能保證部部都成經典。只是當大家作為旁觀者來對大師的作品進行品評的時候,還是感性占上風,習慣性忽視客觀因素。

不過即便大師的作品水準比不上他的代表作,但是仍有其可茲探討的地方。畢竟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基本功絕對是扎實的,即便新作品不會讓你感到驚艷,但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深層次的表達。

《間諜之橋》是斯皮爾伯格在2014年拍攝的歷史傳記片。影片根據美國律師詹姆斯 多諾萬的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美軍偵察機執行任務時被蘇軍擊落,多諾萬律師為了營救飛行員而卷入了冷戰風暴的中心的故事。

事件發生在1960年,當時正值美蘇冷戰之際,柏林墻剛剛建起,美蘇兩國之間的局勢劍拔弩張,雙方展開了長期的信息間諜戰。

蘇聯間諜阿貝爾被俘,但因為自己沒有身份(既沒有蘇聯國籍,也沒有美國國籍,身份不明),被抓后警方又沒有足夠的證據,因此美國聯邦調查局指派多諾萬律師為阿貝爾辯護。

阿貝爾是蘇聯間諜的事情已經被媒體報道,成了眾人皆知的事情,但因為受命執行任務,多諾萬只能履行自己律師的職責,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背負著家人有可能受害的危險,開始了辯護的工作。在他的幫助下,阿貝爾保住了性命。因為深知多諾萬的不易,以及他在辯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專業精神,阿貝爾默默地在心里把他視為朋友。

沒過多久,多諾萬又接到一項任務。美軍一名飛行員被蘇連軍俘獲,此時美蘇雙方政府希望彼此交換人質(美國飛行員與阿貝爾),只是這件事情需要私下解決,而不是以正式會晤的方式,于是多諾萬就成了談判代表。他被派到了東德,冒著生命危險,與蘇聯的對接人談判。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任務順利執行,多諾萬安全歸國,成為國民英雄,身邊人也從對他的誤解轉變為敬佩。

140分鐘的篇幅,故事節奏偏緩慢,沒有太多的情節起伏,甚至影片最初的三十分鐘看起來沉悶得讓我想犯困。但是隨著對劇情的了解,會慢慢發現它的精妙。片名是《間諜之橋》,初看以為這是一個懸念重重的諜戰故事,后來發現它是借助諜戰的背景在講述人性中的善良。如果往更深處去挖掘,它表現的是即使面對政府之間的冰冷對峙,人還是可以跨越國籍、跨越語言、跨越威脅,堅持自己的善意和正確的做事原則。

多諾萬接到的談判任務,本來是進行一對一交換,即一個美國飛行員交換一個阿貝爾。但是到了東柏林,他又接到一個消息,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大學生被蘇軍逮捕。因為在火車上親眼看到蘇軍射殺了企圖翻越柏林墻的人,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多么危險的處境,于是決定增加談判條件,即一對二交換。

可是這個決定遭到了隨行美國聯邦調查員的反對,他認為多諾萬這是在增加談判的難度,更何況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當務之急是要換出飛行員,因為他是一個情報員,在蘇軍手中時間越久只會越不利,至于大學生暫時不救也可以。

雖然經過多諾萬的努力,談判成功。但是在交換人質的時候,蘇軍還是耍了一個花招,當場只帶來了飛行員一個人。多諾萬看到情勢不對,堅決要求接到大學生才能讓阿貝爾走。聯邦調查員害怕蘇軍不同意,就催促阿貝爾趕緊到蘇軍一方??墒?,當時阿貝爾選擇站在多諾萬的一方,并向他保證,如果看不到大學生,他就不回蘇軍。

可以說,這一幕是整個影片的高潮。因為在這一刻,不管是身為美國公民的多諾萬,還是身為蘇聯間諜的阿貝爾,他們主動站到了同一個立場,就是尊重生命,挽救一個年輕人的生命。

其實在看影片之前,我并不知道導演是誰?當后來曉得是他后,才發現這樣的表達風格很斯皮爾伯格。仔細想想,他以往的作品中不乏類似的主題。不管是《拯救大兵瑞恩》,還是《辛德勒的名單》,影片都是把個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一個國家可以出動那么多軍力只為了拯救一位士兵,一個商人愿意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的財富散盡,只為拯救更多猶太人。他的作品中總能看到人性的光輝,也正因為有如此的立意,他的影片里總不乏一些深度的表達,看過之后發人深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斯皮爾伯格拍攝就是美國主旋律導演的代表。比如在《間諜之橋》中,多諾萬作為一名律師深入到東德戰區談判,接觸到的蘇聯方面的對接人多是長相猥瑣、談判中使壞作局不守規矩。在展示雙方對待俘虜的場景時,對比更是明顯。美國飛行員在蘇軍中被施刑,被刑訊逼供,但是阿貝爾在美軍中卻被派了辯護律師,從來沒被進行了身體上的傷害,甚至他在獄中還睡得很安穩。這些對比場面分明就是在美化美國國家形象嘛,這就是典型的主旋律表達。

只是當一個導演把主旋律題材包裝成一個可供全世界觀眾觀看的作品時,需要有質感的畫面、有深度的立意、有高度觀賞性的故事、有表演精湛的演員、有歷史厚重的場面……有了這些因素的支撐,大家才愿意接受它。而在被接受的同時,美國的精神內核也一點點滲透到世界影迷的心目中,影響大家的認知。

有時候我就在想,其實國內每年都會有一些主旋律電影出現,就算不在大屏幕上放映,也會在CCTV6播放,只是這些電影通常都是缺乏觀眾緣的。一方面因為大家對它們已經產生了“不好看”的固有印象,好像一提起這類電影,就覺得在一味歌功頌德,沒多大新意。另一方面它們確實也太過教條主義,缺乏一定的藝術水準。如果從大師的拍攝方法中學習一二,是不是我們也能產出更多有質感的作品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