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看的《理想國》,但直到前天才看完。kindle在剛拿到手的時候還很興奮,看完6本書之后就開始落灰,昨天去奶奶家的地鐵上看完,壯哥來接我的時候還在跟他講最近沒有好好讀書。
晚上一起溜秋葵大狗子,邊討論理想國,想給他說看到的一句很棒的話,卻沒有想起具體內容。因為我先看的《西方哲學簡史》,先看過柏拉圖哲學思想之后才看的書,有些理解可能先入為主。
模仿說,洞穴理論。試圖用我自己的話去理解,假設一群人居住在洞穴里,身后有一堆不滅的火,所有人無法轉頭,只能看見映在墻上的影子,并以分辨影子最厲害者為強。一天,一個人沖破枷鎖,走出洞穴,突然的強光刺激,讓他無法張開雙眼,待適應后,他感到驚奇,從前看到的只是影子,而現在,看到了實在的真實,也看到了之前影子對應的事物。那么,他已經看到了真實,還會回去嗎?假設他是一個有著善良與責任感的人,他想回去帶領大家走向真實,但回到洞穴后,他仿佛成了瞎子,沒有人相信他說的真實世界,并責備他因為亂闖導致自己無法看見墻壁上的影子。此時,他還會覺得以分辨影子為強嗎?絕不會,因為他看見了真實,也就不再陷入模仿的世界中。
因為看過太久,忘記具體語境。大概是討論在理想國中立什么樣的人為王。王要有分清模仿和真實的能力,并不會讓自己陷入模仿之中,有帶領人民走向真實的責任。哲學為王,不再糾纏于我們所處的模仿世界中的金銀財寶,而是沖破模仿,在思維中有一個真實世界,只為求真理。在柏拉圖看來,我們身處的世界不過是模仿世界,另存一個遍布真理的真實世界,所有實物都是一種模仿。具體事物模仿本質世界。
最后一部分提及那些最終走向天堂的人看見了第一推動力,四個圓球,層層相套,由三個神掌控并不停轉動這四個圓球。中間有一個紡錘,產生世界運動的第一推動力,類似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在古希臘時期,還沒有物種起源,還沒有看到各種元素運動,然而世界又確實在運動,各種物質也確實產生了變化,唯一可能,只能上帝推動了那個紡錘。
馬克思之前認為 世界本質是靜止的,而不是運動的,那么想要運動,必然有一個外力在起作用,環環相扣,導致世界普遍聯系下都產生了運動,那么,尋找第一推動力是必要的一個問題。馬克思認為世界本質是運動的,而且是事物自身內部通過矛盾不斷運動,完美解決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哲學問題三大階段:物質意識第一性的問題、認識論問題、實踐論問題。隨著經濟科學和哲學自身發展,對問題探討角度也發生變化。最初,想知道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在無法解答后,思考我們到底能不能認識世界的本質?依然陷入瓶頸,于是從思維和物質的聯系入手?我們能不能改變世界?我們怎樣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