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晚(15/90)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用的最多的詞,說的最多的話是什么?如果是溫馨的場景大概就是 “寶貝, 媽媽愛你”,“親一個” “真乖,抱抱“。那與之相反的場景就是:“快點(diǎn),快點(diǎn),你怎么這么磨蹭?”“ 怎么這么慢呢?” “你怎么這么笨呢,和你說了多少次了?“ 我想這些場景媽媽們都不陌生。那今天我只想說說一個場景,一個詞”快“。
我們成年人都習(xí)慣于快,高效,即使是嘴上說著要把時間浪費(fèi)在美好的事物上,估計也沒幾個人能做到。很自然,我們不知不覺地習(xí)慣性地就會把同樣的要求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不停催促孩子的場面,甚至有時候還會被孩子的不配合,惹得暴跳如雷。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矛盾,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對于“快“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
我想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你為什么要快?你為什么能快?找到為什么做這件事的原因,比如何讓孩子能“快“的方法更重要。想一想,孩子為什么慢,主要原因即使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生長規(guī)律決定了孩子就是慢的,沒法快,所以對于我們所提出的快也就無法理解和執(zhí)行了。想一想,我們自己是怎么從以前的慢變到了現(xiàn)在的快。就是成長的規(guī)律,在成長中,內(nèi)因外因的雙重發(fā)展讓我們明白”快“的意義,也就是說客觀上我們有了時間的概念,知道了時間的長和短,快和慢,同時主觀上我們明白了”快“了帶給我們的好處。
知道原因后,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改變現(xiàn)在知識一味地催促孩子的局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點(diǎn)著手:
一、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明白孩子就是慢的,就是我們口中的蝸牛。這樣讓自己先從焦慮著急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這樣就能有不帶情緒地和孩子溝通和商量,善意地提醒孩子,而非帶著情緒地催促孩子。
二、培養(yǎng)孩子的感知時間的能力。讓孩子明白時間是個什么概念,把抽象的快,慢,時間這些詞變得和孩子平時接觸到的水果,玩具一樣的具象。告訴孩子從家走到幼兒園時10分鐘,寶貝吃個蘋果是的時間是5分鐘等等。讓我們口中的“快點(diǎn)“,變成5分鐘以后,19分鐘以后,這樣可以衡量的具體時間。
三、告訴孩子“快”能給她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快”能帶給她想要的東西,能滿足她的喜歡,那就自然有動力“快”起來。這個是和我們成人是一樣的,因?yàn)槲覀冏约汉苊靼自谝恍┦虑樯系目欤軒Ыo我們的好處。那對于孩子,她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認(rèn)知或權(quán)力,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幫助她明白。比如要孩子做作業(yè)快,你與其不停催,還不如告訴她,如果及時做完,能有什么獎勵和好處。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