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很期待拉托維亞的夏至節。在拉托維亞,他們叫Janis Festival。(音同亞妮斯)Janis 在拉托維亞語里,是六月的意思。
決定要在哪里過這個幾乎是拉脫維亞最大的節日是一個很困難的選擇。我們在Cesis的host非常熱心的提供我們兩種方案:
一是在拉托維亞的鄉下,離名為Talsis的小鎮還有四丶五公里遠,是Kaslis的親戚家。
另一個是在首都里加,那里會搭建舞臺丶舉辦盛大的慶助活動,那里也有Karlis的朋友可以招待我們。
但沒想到第一次與Janis 的不期而遇,是在真正的Janis Festival 的兩天前。
我們在Cesis 廣場旁的老教堂閑晃。這座教堂外觀是石頭做的,看起來就非常古老,我們在周圍探頭探腦,嘗試各種角度欣賞這棟老建筑。
突然,有個女人的聲音問:「是Sophie嗎?Sophie嗎?」
咦?那是中文嗎?
除了首都里加以外,我還沒有在拉托維亞看過亞洲人呢。
發聲的女人穿著傳統拉托維亞的服裝:亞麻白上衣和有著彩色圖騰的圓裙,提著兩大袋超市的塑膠袋,從後方追趕向我。
「唉呀,不好意思認錯了啊,你的背影很像我認識的人。不過,你們是從哪里來的呀?」她氣喘噓噓的說流利的中文。
「臺灣和德國。」我和Karin相視了一眼。
「唉呀,臺灣來的!來吧,我們今天有個聚會,你們一起加入我們吧!」
跟著阿姨走進Cesis的古堡里面,廣大的草坪上架著一個歐洲風格的大帳篷,高的像個小房子。
里面有好幾張鋪著白色桌巾和插著鮮花的桌子,上面擺滿了當地釀的莓果酒丶拉托維亞的各種小點和來參加聚會的人做的各種中式點心:水煎包丶揚州炒面丶酒釀圓子丶壽司丶椰奶面包等等。
杜阿姨將我們介紹給聚會的主辦人,是一個美麗的拉托維亞姐姐。她們辦了這個拉托維亞如何過Janis Festival的活動給在Cesis市中心的外語中心上免費拉托維亞語的移民們。大部份是中國人,廣州丶北京都有,杜阿姨則是南京人,也有一對來自俄羅斯的夫妻。我不知道有沒有其它國籍的移民,還是確實這里的姼民都是中國人呢? 杜阿姨的女兒在荷蘭讀書,跟女兒一起旅行經過拉維維亞時就深深被這里滿眼綠意的風景和清新的空氣迷住了。 想要移民來拉托維亞,需要在這里買房子住五年以上,還得通過拉托維亞語的考試和一些初階的拉托維亞的歷史地理。杜阿姨說,因為拉托維亞人口少,國家發展需要勞力,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有一些工作機會可以找。比起其它西歐國家,移民的手續也比較容易一點。

我們在聚會里吃吃喝喝,喝拉托維亞的啤酒,學習綁花圈丶全部人圍成一圈手拉手跳拉托維亞的舞蹈和玩游戲丶學習拉托維亞在發展史和參觀從中世紀一直保留下來的草藥園丶聽拉托維亞的女孩彈吉它丶唱拉托維亞的民謠丶參觀古堡里的銀飾品工作室丶大家一起享用在柴火上燒的拉托維亞傳統的湯品:酸菜湯。這里習慣放一些酸奶油(sour cream)丶黑橄欖和擠一點檸檬汁。湯料有番茄小碎火腿丶切成長方狀的馬鈴薯丶洋蔥丶和紅蘿菠。拉托維亞食物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小茴香(dill),不管是土耳其冷湯(Kefir)還是各種豬肉雞肉簡餐料理,全部都有小茴香的味道和縱影。在拉托維亞的文化里,小茴香也是非常神圣又很有益處的草藥。

傍晚,在去過一輪Cesis的咖啡館後(咖啡館總是最棒的時光!),我們回到Karlis的家為我們的host準備一頓中式晚餐:餃子。
從伴料丶桿面皮到包餃子丶下水,一共花了兩個小時。等真正可以吃的時候,已經八點半了。
雖然拉托維亞因為地緣關系,也有很多餃子如烏克蘭餃瓦列尼其(Vareniki)和俄羅斯餃(Pelmini),Karlis和 Zaiga 還是對於餃子肉餡和醬油的組合感到很驚奇。(因為他們家沒有醬油所以特地去超市買來配)我在臺灣從來沒有自己包過餃子,就算前年在北京過冬至有在青旅包餃子,也是買外面的餃子皮。
Karin家因為德國不是那麼容易買到中式材料,所以家里是連面皮都自己桿,我還在旁邊疑問自己桿的面皮不會很厚嗎?好吃嗎?(結果非常好吃」

這麼一比較下來,身為臺灣人的我生活能力好低啊,臺灣實在太方便了。
我們跟host談天說地,聊他八年前從拉托維亞開卡車去中國西藏的旅行丶聊拉脫維亞人如何消遣愛沙尼亞人(愛沙尼亞人動作好慢!好嚴肅!)
也彈吉它和唱歌給他們聽。Karlis時而用手機錄影時而跟著哼唱,有時候滑手機。Karlis和Zaiga分別點了他們最喜歡的歌:Creep 和 Underneath your clothes 。正他滑著手機的當下,突然說:「噢,Sigulda那里有很大的慶助活動,你們想去嗎?我們可以開車去。」
於是Zaiga和愛麗潔留在家里,我們晚上十二點鐘開車從Cesis出發,因為部份路段施工,我們一點多才到喜瑞達的特瑞達堡。
雖然我們前天才去過,但是夜晚的特瑞達堡很不一樣:很冷!只有八度,我穿上五件衣服(三件衣服加兩件外套)加上圍巾丶還是被凍得發抖。
往山丘上看去,遠遠的點點火光搖曳。待走近一點,有很多成段的木頭被直立地擺放在地上,中間劈成一個十字型,里面燃著火光。

「他們把中間劈開丶然後丟一點點燃的火種進去就可以燒到木頭成為灰燼為止。只有一開始需要點燃它。」Karlis跟我們解釋道。
在最後方有一個用橫的木柴架起來與人身等高的木柴方盒,里面燃著熊熊烈火,是最溫暖的地方。
拉托維亞的森林附蓋率非常高,有53.4%,占全世界排名第三十二,算是前段班。(德國30%丶臺灣60%。)
所以不管是露營區燒營火或是室內暖爐燒柴火都是很普遍的現象。(當然烤肉還是用炭火燒,這樣才好吃嘛~〕
在營火的旁邊有著近百人在山丘上跳舞。在右前方有現場演奏拉托維亞的傳統歌曲的樂團和告訴大家每一首歌曲意義和舞步的主持人用沙啞用性感的嗓音跟大家說話。人群里有六七十幾歲的爺爺奶奶,也有十幾歲的青年男女。不分老少都身著拉托維亞的傳統服裝:女生頭戴花圈丶身穿跟早上杜阿姨一樣的圓裙,男生頭戴桂冠,穿著雙排扣的長風衣外套及長靴。每一首歌曲的舞步都不一樣,需要一起跳的人數也不同。有時是一男一女,有時是兩男一女,有時候是全部人圍成圈,有時候是面對面輪流換舞伴跳。跳了3個小時竟沒有一個舞步和節奏是重復的!在拉托維亞的學校都有特別開設學這些舞的課程,通常爸爸媽媽都會讓自己的小孩去學。所以就算這里有將近百人同時一起跳舞,看起來還是很和諧。有時候舞步太復雜,我們跟Karlis三個人就乾脆肩搭肩瘋狂轉圈,或是拉著手繞圈跳舞。很多歌曲是給兩個人跳的,非常適合情侶或夫妻。但是跟朋友一群一起來也非常有意思。

旋轉丶跳躍,天氣很冷但是心卻很熱。
等到大概兩點鐘時,拉托維亞的太陽尚未升起,人群一下子散開不見人影。過了五分多鐘,一群舉著火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我們來的小踁走下來。大家都很安靜不發一語,人群里的人做了一個加入他們的手勢,我們插進隊伍,緩慢地跟著隊伍前進,慢慢走入森林。那是一條林間小踁,但是沒有步道,只有人踩出來的路。一直走了半個小時,到了像是一個流水源頭的地方。有一男一女分別在水的源頭吟唱,將手中的土瓶裝滿了水,後頭跟著的人們一一上前,用雙手接過土瓶里倒出來的水并用來洗臉。
「這代表了洗凈你的靈魂。」Karlis說。
跟著前面的人群繼續往前走,會遇到一片被森林包圍的草原,過了大約五分鐘大家都集齊了後,有一個老太太站在中央發話,并要大家用手在地上尋找小茴香,并且抹在你最希望能夠變好的地方。頭丶臉丶膝蓋。如果你希望可以把這些神圣的小茴香帶回家的話,可以用身上的毛毯或是亞麻布抹過草地來搜集。大家四散著在地上搜集小茴香。接著用開始吟唱:「里果…里果…」。里果在拉托維亞里代表了 "Let it happen."丶「讓祝福降臨吧」的祈福語,幾乎每首傳統歌曲都能聽見。每個人都神情專注地望著他們,口中也跟著一起唱。
唱歌好像在拉托維亞的文化里代表了一種力量,就像在前蘇聯的統治之下,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到拉托維亞丶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人民手拉手丶唱著歌,爭取他們國家的獨立。那是屬於他們的「歌唱革命。」
就在我以為唱的歌要永無止盡的延續下去之際,歌聲終於停了下來。老奶奶用拉托維亞語講著故事,并用花束抹過每個女生的臉頰,據說這能夠使女孩變得更漂亮。用另一種不同的花束去抹男生的臉,這使男生們更好看。
接下來,歌聲又繼續開始傳唱。
四點半,拉托維亞的太陽已經露臉,東方露出魚肚白。
我的腦袋神奇地清醒,我感覺天空好寬闊,樹更綠了,風也親人,世界好像變得更可愛。
我想,拉托維亞的歌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吧。
就像這些神奇的活動和儀式,因為熱愛傳統的拉托維亞人的傳承,可以永遠的延續下去。
而我,需要回家,讓我的夢好好地延續好幾個小時。
希望我永遠不要忘記,這場掉到拉托維亞里美妙的夢。
26/ 06/ 2017
at Cafe Tilts, Kuldiga, Lat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