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上周的作業里提到,要好好認真的準備這個月公司一場大型會議的匯報演講。周四已經完成匯報,算是交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答卷,因此復盤一下準備過程。
以前寫PPT是不打大綱草稿的,這次很認真的考慮了講述的邏輯完整性。之前初擬構架時還是大腦不清晰,照老思路按順序寫了1-7點,但這幾點貌似沒怎么體現強聯系。
這效果是絕對的不滿意。當然自己改自己的稿子是最痛苦的,但不是借口。只好將原來的結構完全拋棄,從頭開始構思如何講故事。關于思維工具還是想到思維導圖,關于市場的驅動、現狀和未來,以及機遇等是相聯系的,其他都是補充證據。
重新修訂整個提綱后,終稿如下:
骨架搭完之后就是如何做到有血有肉,每一個小節的推導做到材料充分,邏輯自洽。但說實話,如何做依然是沒頭緒,直到一天,大領導拉著大家進行預演。其實每次做匯報時都遇到同一個問題,就是--在會下跟領導已經過了一遍稿子,但一到會上領導的反駁和質疑貌似就層出不窮。在之前的時間里,自己一直都有些惱羞成怒的,為什么老是拆我的臺。到這天的預演,領導再次提出各種疑問,但自己貌似突然想通了,真正的匯報現場就是這樣的,領導并不是在拆臺,而是給了一次做修訂的絕佳機會。這次不是惱怒了,而是把所有疑問都記下來做備注,預演后,對所有的疑點進行重新確認,材料的有效性,是否能說服自己。另外,開始做一些取舍,自己也說不明白的地方做刪除;對論證結論毫無幫助的即便是再花哨也要堅決刪掉;之前收集材料很艱辛,但如果無用也不要感到可惜,還是刪掉。這樣一頓修訂后總算是能對自己交差了。
此外,會間有一位專家的一句話感覺很值得借鑒,那就是不要太快得出結論。往往有些東西看上去顯而易見,反而是具有迷惑性的。如果能做到不跳過推理的步驟和細節,往往會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次做匯報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做完細致調研后甚至推翻了之前的結論。
整體復盤下來,重新認識了幾個概念:
1、文章框架的重要性,也就是敘事邏輯
2、演講預演的重要性,便于二次修訂和多維度修訂,改善自我評估的局限性。
3、不能跳過推理邏輯,確保推理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