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景伯是北朝時期一位比較有名的大臣,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其特點是比較寬厚,為政措施又很簡易,地方百姓在他治下都過得比較舒心,“政存寬簡,百姓安之”。房景伯自幼喪父,年輕時家里生活貧困,主要靠他抄書維持家計,但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很孝順母親,為世人所稱道。
? ? ?后來,房景伯在清河當太守。當地一位母親控告其子不孝,這在古代是大罪,但房景伯的母親崔氏卻說:“老百姓教育不足,先別急著責罰他。”然后將這位忤逆子的母親召進太守府,和房景伯的母親同桌吃飯,讓忤逆子站在堂下看房景伯怎樣伺候母親用餐。
這樣過了不到十天,被告每天看著太守大人畢恭畢敬地伺候母親,相形之下,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實在不好意思見人,表示悔過,要求領母親回去。房景伯的母親認為教育不孝,一個程序還不夠,于是又告訴房景伯:“現在他表面上覺得慚愧,但內心還沒有被觸動,且再等一等。”他們又把第一個程序重復了十來天,總共過了二十多天,大概三個多星期的樣子,那位被告的心靈終于被觸動了,覺得慚愧無比,為自己的不孝行為深為后悔,跪下對著自己的母親,對著房景伯母親,咕咚咕咚叩頭,一直叩到流血。那位母親也被房景伯的孝行感動得哭了,要求兒子領她回去,好好生活。房景伯的母親見被告真心悔過,這才放他們回去。之后,那位曾經不孝的兒子,居然以孝順聞名。
? ? 故事中房景伯的母親沒有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對不如他們的人做傲慢的批評和指責,而是本著教育的態度去感化人、拯救人。不以懲罰不孝子為目的,而是以改變不孝子為目的,那位不孝子正是看到房景伯孝敬母親的場景,反省自己。
生活中我們一起培養一個習慣,看到好的榜樣,我們一定不要羨慕、甚至嫉妒,一定要先嘗試反省自己為什么沒有成為那樣的人,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端正自己,你也一定會成為榜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