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勝于言,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1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投影。他們自然承繼了父母雙方的遺傳特征,隨著不斷成長,不僅其身形外貌,性情稟賦,還有生活習慣、生活態度、志趣愛好、價值取向等,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比如父母愛運動,孩子通常也是體力充沛、愛探索;父母性情溫和,孩子多是情緒穩定、容易相處;父母較少挑剔,孩子也會寬容有度、不愛抱怨;
一個孩子性情急躁愛對抗,很可能是父或母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靜;一個自卑的孩子背后,通常有位自我價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責、批評別人獲取心理補償的爸爸或媽媽。
網上讀過一個男孩的故事,他說,“我父親從小為人刻薄,孤僻。沒有朋友,我從小深知他的缺點,但是長大了還是成為他那樣。我爸有時會問我,為什么對他那么刻薄,總是挑他的毛病,我每次回答,因為我是你生的,你對我不是也這樣嗎?”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人,也是其最早模仿、模仿最多的人。
記得小時候,爸爸長年奔波在外,媽媽一個人拉扯我們四個,還有家里的幾畝地。但除了我們逃避農活、怠工或打架她會嘮叨發火,其他時候都是溫和的勞碌著。每天吃了飯我會出去玩直到媽媽喊回家睡覺;停電的時候,她不讓我們出門,燭光搖曳中我們圍坐身前,聽她唱歌,講三個女兒替父母分憂或雷火爆打不孝兒子的故事……
我經常被媽媽派去做事。照看雪糕機,送剛出鍋的饅頭給鄰居,或是上街買油打醋。剛上小學有段時間,每早放學回家,不能先吃飯,須得來回步行20多分鐘把飯送給獨居的爺爺,刮風下雨雷打不動。
爸爸那個年代的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沒多少人像他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遇到不認得的字,他會請教我們。經常在我字正腔圓的讀出字音時,他露出欣慰和鼓勵的神情來。
這鼓舞了我,我也愛上了看書。學校發的語文課本,爸爸的“駕駛天地”,偶得的小畫冊或故事會,甚至高年級姐姐們的教材和課外讀物,都讀的津津有味。
在重男輕女風氣嚴重的農村,父母很難灑脫。媽媽不止一次流露出生為女人的無奈悲哀;講起我出生后爸爸本以為是男孩,失望之余甚至動過送人的念頭;講起某某家父母因為其是女孩早早讓退了學等等。
這些日常點滴,都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關于勤勞,關于分享,關于獨立,關于自由,關于孝順,關于忍耐,以及,生而為女性的“弱勢”。
在重男輕女問題上,我能理解和接受它的合理性,也早已把疼愛最小的弟弟的要求內化于心,甚至堅定的認為,女性普遍比男性更柔韌優秀。但不可否認,父母有意無意的“弱勢”概念,讓我很長時間不得舒展。
很多事情,家長只要做了,不管孩子當時有沒有意識到,耳濡目染的東西會在心底深處留下烙印。
“無能的家長打罵,優秀的家長示范,偉大的家長啟發孩子”。
打罵孩子是最壞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智慧不足、教育無能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尹建莉)
如果你希望成為“優秀”或“偉大”的父母,那么要經常和孩子一起做這三件事:
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
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
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2
不做發脾氣大叫的媽媽
有一個嬰兒即將出生。
一天,這個小孩問上帝,“他們告訴我明天你將要把我送到地球,不過為什么我在那兒會那么小和無助呢?”
上帝回答到:“在你身邊有很多天使,我會給你找一個。她會等著你降臨,保護你。”
“還有”,小孩又問了,“如果我不懂他們的語言,當人們對我說話的時候我怎樣才會理解呢?”
“這很簡單,”上帝說,“你的天使將教會你最美麗和最甜蜜的詞語,帶著最大的耐心和關懷,教會你怎樣說話。”
小孩抬頭看著上帝說,小孩說,“我聽說地球上有壞人,誰將會保護我呢?”
上帝把手放在小孩身上,說,“你的天使將會保護你,甚至會冒生命的危險!”
“上帝啊,如果我現在將要離開,請告訴我我的天使的名字!”
上帝回答說,“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那么重要,你可以簡單的叫她‘媽媽’”。
故事甜美溫馨。
現實情況是:雖然每個媽媽都有不惜生命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意愿,卻沒有一個媽媽能做到不對孩子發一次火。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有什么危害?
童話故事《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早上,小企鵝惹自己的媽媽生氣了,媽媽沖著小企鵝大吼大叫,結果小企鵝全身都散開飛跑了……小企鵝的身體各部分飛到了各個地方,最后,小企鵝是被縫起來的。
是不是讀起來很疼?
有的媽媽自己受了委屈,或者有不順心的事,不自覺就把怒氣發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會生氣發怒,ta會覺得是自己的原因,會想“我是不是一個惹麻煩的孩子,一個令媽媽討厭的孩子?”甚至ta會為無力讓媽媽高興起來而難過。
這樣,孩子會處在自責狀態。對孩子心理而言,是跟小企鵝身體撕裂一樣的疼。
不要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們比大人加更敏銳而富有靈性。媽媽很多強烈的情緒,如生氣、憤怒、焦慮,他們會感覺出來。
一次,在家里一言不合聲音高了八度。K望著我頓時緊張起來,抓著我的衣服哭著說,“媽媽不生氣!媽媽不生氣!”
之后不斷安撫不是因為她,是做事的辦法不好而爭論罷了,但下次只要聲音高點或面目表情嚴肅,她就會小心翼翼的問,“媽媽你在生我的氣嗎?還是生爸爸的氣?”
這才正視及我的情緒對這小人兒的影響,自此開始克制避免,慢慢的讓她放松,重拾安全感。
有調查研究顯示,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自然也就平和;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
我們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表現出“打人”“咬人”“抓人”等攻擊性行為,以及哭鬧、滿地打滾等讓父母惱火的表現。
其實這些只是孩子缺乏情緒、情感的表達能力和方式的表現。假設媽媽這時火冒三丈,問題不僅得不到有效解決反而引發新的沖突。
媽媽情緒平和,才能平和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所想所為,并以她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
作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父母尤其是擔當家庭教育重任的媽媽,要對情緒有自控力和調節能力。不僅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情緒任性,更不要以不妥當的情緒示范,來教導孩子如何表達感情,比如,在家摔東西、暴怒、哭泣……等。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簡單的情緒控制法。當怒火中燒,將要噴薄而出之際,立馬按下“暫停鍵”,開始控制情緒三步曲:
l ? ? ? ?離開情緒現場;
l ? ? ? ?深呼吸 讓自己平靜下來,避免情緒失控;
l ? ? ? ?向自己提問,三個問題:我為什么要生氣?我生氣是否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應該選擇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
3
一個和睦的家庭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家庭氣氛是孩子成長的底色。和諧的家庭是陽光亮麗的底色,不和諧的家庭是陰郁暗淡的底色。如果大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張的,孩子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
嚴厲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變得自卑,性格內向,缺少人際溝通能力,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壞脾氣,甚至墮落等。
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真實故事。
她有一個“只想生活安穩,在自己的世界里單純直接,認為掙多少花多少就可以了,輕易打罵孩子和老婆”的爸爸,和“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管在哪方面都堅強又嘴巴硬氣,完全不服軟會拼命反擊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
她本人從小被挨打是家常便飯,“因為早上不想刷牙被打一耳光”,“只要爸爸一提高聲腔嚴厲說話,我就會開始害怕”。
家里更是常年戰火彌漫,“家里廚房、客廳、我臥室的門口、衣柜旁太多地方,都有這些暴戾的氣息,被精心打掃的房子也是表面看起來干凈,實則藏污納垢。”
一次爸爸媽媽打架后,爸爸用威脅的語氣問她,“你同意我們離婚嗎?”,她心里漠然,“你們怎樣又關我什么事呢,還有什么狀況能比現在更糟糕的呢?如果離婚能夠讓大家都心平氣和,豈不是一件好事。”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她前車之鑒,對婚戀有明確的自我要求“愿意在感情里服軟低頭;不是結婚了絕不離婚,但如果往這種方向走,就算再孤立無援也要離;以后一定會以家庭為重,和我的孩子好好溝通。”
但在她和男朋友真實的親密關系中,她發現不和諧家庭環境帶給自己的不良影響揮之不去,“脾氣急躁,容易搶話,經常火爆不講理。”“很多次我都猛然意識到,我真的變成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樣子,無力感犯上心頭。”
幸福是可以傳遞的,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甜蜜有愛的氛圍里,ta會更有意愿和能力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享受婚姻這種最深刻的人際關系帶來的樂趣。反之,傳遞的就是“不幸福”。
所以有人呼吁,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給孩子的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而媽媽對家庭的最大貢獻是保持好心情。
言而總之,就是創設讓孩子輕松、愉快、舒適的家庭環境對其成長乃至今后婚姻生活的幸福概率,都非常重要。一個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對人的負面影響甚至大于離異家庭。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謹言慎行,處處為孩子做好榜樣,孩子自然會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受益。這是我們所能給予的最好的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