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姆讀書筆記》,有人問毛姆:“世間的書太多,我應該讀哪些書?毛姆說:“你要讀那些不讀會覺得可惜的書,或者說,讀那些會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實的書?!?br>
《千與千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不看,會覺得可惜;看了,會讓生活更加充實。
其實故事很簡單,千尋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經歷了一番神奇的事情,然后,離開了。只是離開時,千尋已經和之前大不一樣。在這段歷程中,她長大了。
原來,成長并不在一個處所,成長是在路上。
宮崎駿并不信任成人的世界,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電影中千尋父母的一切表現。在千尋成長的路上,她的父母并不在身邊,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快樂,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千尋。所以,他們總顯得格格不入,給我們嚴重的陌生感。
他們變成豬時,沒有讓我們覺得同情,甚至會有些惡心,有些理所應該。當白龍帶著千尋再一次看到其父母時,他們在豬圈里安然睡覺。
“他們是病了,還是受傷了?”千尋緊張地問到。
“不是,是吃太飽了在睡覺,他們已經忘記自己是人類了?!?/p>
很多人曾經都滿懷理想,心地善良,越長大,逐漸變成了曾經讓他們自己覺得惡心的人。他們后來堅信了,這就是成熟。
很多女孩都喜歡無臉男,期待身邊也有一個默默陪伴自己的人。
無臉男其實是被社會所排斥的人,因此,當千尋對他顯示善良時,他被深深地感動了。很諷刺的是,被社會排擠的無臉男,當他拿出大把金子時,變成了人人崇拜的對象。
是的,他孤獨寂寞,他需要別人的追捧和贊美。而這一切,他只能用錢來換。他瘋狂地吞噬,只是為了瘋狂的表現。無臉就是沒有自我的人,而沒有自我的人,只能活在別人的逢迎里。
千尋改變了他。
千尋給他留了門,面對無臉男的討好的金子,千尋說:“我不需要。”她把一半救命藥丸給了無臉男,讓他吐出了所有世俗。
她接納無臉男,電車上,讓他坐在自己身邊,展開了充滿期待的旅程。她的真善美,打動了,融化了,改變了,救贖了無臉男。
“我只能送你到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能回頭?!?/p>
重溫的每一次,看到這句臺詞和白龍在松開千尋的手停留在半空中好幾秒后才垂下的手,就覺得心疼。最初看的前幾次,我總是瘋狂的在網上尋找后續,尋找他們相逢的證據。就像《穿越時空的少女》里,我也不斷腦補著主角們再次相見相知相愛的情景,即使我沒忘記,他們相隔的不止是時空,而是完完全全分裂的兩個世界。
但我每次找到的,只有分析千尋再也找不到這個世界的分析貼。最怕這種看似開放,實際上是悲傷本質的結局。
就像《秒速五厘米》其實是同一性質的結局。風和日麗下的離別,白云青草撩動的場景。夕陽下飄落的櫻花,人影匆忙的路道口。讓人心悸的美,就像是為敗落結局里所做的最完美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