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么多年得書,上了這么多年得學。我們是否真得懂得學習呢?我記憶中我初中,高中得樣子,就是老師也上課,我們就瘋狂的在下面記筆記,劃重點,直到大學還是保持這樣的學習習慣。每天一到復習,就不停地翻閱書本,不停的讀著那些重點,那些需要考試的內容,大概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復習完之后信心滿滿,覺得應該能考的不錯,但是到了最后的考試成績卻是一團糟。為什么我們學習的這么辛苦,這么認真,學習效果卻這么差呢?看完認知天性這本書,我知道了答案。
①輕松的學習都是沒有用的學習
什么樣叫做輕松地學習呢?比如說上課抄筆記、畫重點、拍ppt、反復的閱讀課本……這些都是看似認真但是實際無用的學習方式。因為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并沒有被調動到,我們只是機械化的去閱讀,去抄寫。真正有效的學習都是一個痛苦的學習過程,比如:聽完老師的課回想上課內容、進行一次小測、回想寫出昨天看到的文章內容……像這些需要通過主動回憶才能夠真正調動我們的大腦,而只有大腦運作,大腦神經節才能夠連接,以至于我們記得更加牢固。并且測試能夠調動我們的元認知,讓大腦充分接受知識點,這比單純的死記硬背效果要好的多。
②學習的事情慢慢來
或許一部分人會有一晚上學完一本書,或者一天復習完一個學科的內容,結果呢?肯定是學完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過了一兩天之后大部分都忘光了。因為任何的知識都需要通過時間消化,而長時間學習同一向知識,我們的大腦也只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學習完當下越容易記住的知識,遺忘的越快。所以我們應該進行分散學習,把一個整體的知識分為多個小塊,然后進行每周學習一個小塊,并且經過一周的時間去在生活中實踐和記憶。一周之后的回想或許我們會很痛苦,但是當我們能夠回想出來的知識基本上都能夠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而記不住的知識我們通過再次復習,也能夠有更深的印象。
③調動心智模型
心智模式的三個步驟:編碼、鞏固、檢索。編碼就是我們一個復雜技能的轉化為心理表征,也就是我們內心大概知道應該怎么樣去做;鞏固就是在知道的基礎上進行重復練習;檢索就是通過測試來觀察是否正確,并且成為心智模式。
舉個例子:我們在學習投籃時,需要先編碼(明確如何拿球、手腕如何發力、站位),接著就是鞏固(開始重復練習、調整),最后是檢索(通過一次投籃比賽或投籃測試觀察)。
④學習的建議
⒈每一個學習都是需要鞏固,也就是說知道不一定是學會,我們需要不停地去練習、不停的去回想、復習才能夠掌握一門知識或者技能。
⒉學以致用。當知識能被我們運用到生活中,這個知識才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沒有辦法運用,那這個知識可能就是沒用的知識。
⒊學會舉一反三,任何的學習都是一個大腦思考的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接受老師給我們整理好的或者是別人思考的東西,那這個學習也就只是在記憶別人的知識。我們通過舉一反三,才能夠有更多的思考,從而形成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
⒋打造心智模型。也就是我們需要構建出自己的知識架構,我會學習的東西應該是一個體系,能夠隨時被我們調動出來,而不是一些儲存,在我們倒是記得散亂的知識點。
⑤智商不是重點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他是說是學霸是因為他有學習的天賦,而我沒有學習的天賦,所以我學習能力很差。但是其實學習能力強不強跟天賦沒有必然的關系,更多是思維和方式拉開了差距。
書本上強調智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智商值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相對值。智商高的孩子可能在小的時候你表現出好奇心,而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沒有帶領孩子進行刻意練習,那他們最終也是泯然眾人。
⑥終身學習者
既然智商是一個動態的,那我們也就意味著能夠通過自己的鍛煉提升智商。并且科學證明大腦也是像肌肉一個可以鍛煉,那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改變自己呢?就像終身學習,提到這兒,請閃閃新思維,但我們具備了成長型的思維,我們相信自己能夠不斷的成長,努力的去學習,通過執行力,勇敢的去思考,我們就能夠讓自己的智商,讓自己的大腦變得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