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作為儒家經典,作為四書五經之首,《大學》一直以來給人的都是神秘且神圣的一層面紗。此《大學》非彼“大學”,不是現在大家通過高考考上的那種,其實說起來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份啟蒙讀物了。
《大學》并不長,全文只有1700多字,這篇據傳曾子所作,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余年仍能經久不息,自有其成為經典的道理。
《大學》也并不深奧,如果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八個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信這樣一說,大家就都熟悉了。這八條目是《大學》的中心思想,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更是自古以來君子的立身標準,可謂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八個詞其實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格物,致知。提到格物,好像容易想到朱熹的教條主義,但其實格物本身是客觀的、是求真知的,是為了“致知”的。其實格物并不難,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格”過物,見什么都要刨根問底一番,難的是保持一顆好奇心,不囿于標準答案,在追尋真理的路上永不止步。
誠意、正心。有句笑話是這樣說的:“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實就說明了其心不正,有再多的只是也只能對社會徒增危害而已。通過學習,對世界有了認知之后,更要注意自我道德的修養,時刻約束自我的內心,與一些惡的本能做對抗,始終向善。
修身、齊家。儒家講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你能力達不到的時候,在你還未發達的時候,先修養自身、約束家庭。“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相信若是連家都齊不好的人,也就不要再想后面的事了。
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終極理想,是所有讀書人的最終訴求,就連狂放如李白亦渴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這八個方面可謂層層遞進,如同心圓一般,環環相扣。這是君子的自我修養與自我要求,它的好處就在于向外有無限可能,向內亦可堅守本心。若是真君子,便是能屈能伸,俯仰皆宜,沒有際遇時能夠堅持自己的誠意,注重修身立德,一旦襟抱得開,便能大展拳腳,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八個方面又遙相呼應,不是越級修煉,而是一種精神的互通。若說上初中的孩子,還在格物致知的階段,但能夠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又是胸懷天下的,而他長大之后,也當真治國平天下了。
這八個方面還是循環往復的,哪怕已經實現了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依舊要回過頭去對未知的領域重新開始格物。學海無涯,更何況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甩在后面,必須不斷地充實自我,才能于內心尋一份安定,于外界尋一份踏實。
現代人的機會比古代人其實是更多了的,“學而優則仕”不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也有千千萬萬,但君子的養成路徑并沒有變,立身處世的行為標準并沒有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詞真言也沒并沒有過時,只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經典,常讀常新,常學常新,常悟常新。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