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熹文:一個住在房車上的姑娘,想一想是不是很酷?
2015年左右,當楊熹文決定帶著全部家當搬進一個二手大巴改造的房車里的時候,她的微信炸鍋了。
“你是瘋了嗎?”
“是手頭沒錢了嗎?”
“為什么不去買個房子啊?”
“一個女孩子住在房車里多危險啊!”
……
楊熹文收到了許多好友的關懷,但她還是決定將 89年的自己交給一輛89年的房車,鋪了床,生了火,帶著魚罐頭和冰啤酒,就這樣“任性”地開始了她的“后青春”生活。
最初聽別人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除了覺得這個姑娘很酷,自由灑脫,執著有個性之外,跟很多人一樣,我也覺得這個姑娘一定很有錢,沒有生存的壓力,要不然也不可能輕易出國留學,買到房車,過著那么多文青們向往的逍遙日子。深入了解一些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過淺薄、幼稚。
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有時候跟他有沒有錢還真的是沒啥聯系。時間使用是否高效,自控能力,悟性高低、勤奮與否等等都決定著一件事能否做得更好。至少在時間上,一天24小時,不管有錢沒錢,都是定量的,沒有誰的時間會比別人的多一分或少一分,有人能用出5小時的效果,有人偏偏能用出48小時的效果。
能把24小時用出48小時的人,必定是超級自律有目標的人。楊熹文,就是這樣一個自律、有信念、敢于堅持的姑娘。
在新西蘭留學的日子里,楊熹文每天的生活都被規劃的滿滿的,除了上課外,她還要打三份工。一天的生活節奏就是,早上5點鐘起床,看一個小時的書,7點鐘出門,這一天她要上課、去超市、餐館、咖啡館之類的服務行業打工,一直到晚上11點才能回家,回家后還要再寫一會兒字。就這樣一年的時間里,她堅持看了200本書,寫了無數的讀書筆記。
“人不會一直都這樣辛苦,趁著自己有夢想有熱情的時候拼一拼,這是你年輕能為自己做的最有價值的事。太愛惜自己羽毛的鳥,怎么能飛得遠。”每當坐在中餐館的后廚,身體非常勞累,還要面對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的時候,楊熹文都會這樣告訴自己。她相信,眼前的所見所聞與勞累對她來說都是素材與人生經歷上的積累。“苦難對普通人是苦難,對作家則是財富”,一個人只有經歷多了,思考多了,讓自己豐盈起來,才能寫出豐富有質感的文字。
皇天不負有心人,楊熹文也在夢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目前,她是《人民日報》公眾號轉發次數最多的作家,《你永遠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不花錢的愛情》《吃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等文章閱讀量都超過10萬+,2015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該作品銷量已過50萬,目前,她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走算數》也在熱銷中。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現在的楊熹文她的生活是自由的,作為一個專職寫作的人,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用來寫字,用來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可是要知道在這之前她經歷了很多積累,做了很多別人堅持不下去的事情。
“用三十天堅持做好一件事”是她給自己定下的階段性目標。在每一段三十天的日子里,她堅持早起、堅持跑步五公里、七公里,堅持每天讀一篇英文故事,堅持跳繩3000下,堅持每天看一集TED、堅持寫字……每一件事情都不難,但每一件事情堅持下來都很難。
在“用三十天堅持做好一件事”——堅持每天讀一篇英文故事。楊熹文用三十天讀了三十個作家的三十個英文故事。其中有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柯雷特的《流浪女》、馬克斯·奧布的《Field of Honour》、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
在“用三十天堅持做好一件事”——堅持每天跳繩3000下的第25天,楊熹文在自己的微博里這樣寫道:回憶過去一個月,我在野營的草地上、家門口的公園里,28度的車庫里,晚上十一點的馬路邊都跳過繩。只要想堅持,就總有堅持下去的辦法。
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堅持,與外在物質、金錢真的沒什么關系。能看到她文章、聽到她課的讀者,也許出不了國,但不至于連一根跳繩、一本書都買不起,不至于連每天一個小時的時間都抽不出來。有時候,一件事能不能做好,真的跟其他沒有關系,就看一個人能不能堅持,能不能高度自律,肯不肯用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