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見過我的朋友都覺得我已經魔怔了。因為每當談到自己不想聽到或看到的人和事時,我都會條件反射似地說:“每個人都是OK的。”以至于有人質疑:“你說的是真心話嗎?還是在做秀?”
我想說的是,我說的是真心話,同時我也認為質疑我的人是OK的。
作為一名埃里克森教練,必須具備教練的11項能力和遵守埃里克森的五項原則。前者是指做事的能力,后者則指的是意識。那么什么是埃里克森的五項原則呢?
我們會將埃里克森五項原則看作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海星的五個角,它們各自代表著:
1、每個人都是OK的;
2、每個人都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
3、每個人都能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4、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圖;
5、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坦白說,第一次學習五項原則時我的內心是非常不認同的,心里會不許多不同的聲音。
1、如果每個人都是OK的,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了;
2、如果每個人都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那還需要教練做什么?
3、每個人都能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那世界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想買后悔藥了;
4、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圖,殺人搶劫犯也有嗎?
5、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似乎只有這句話還有些道理。
因為不認同,所以很快就將這些原則置于腦后了。直到后來發生了一些事情才讓我真正改變了看法。
在學習三、四模塊的時候,同班同學中有很多媽媽學員,大家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教育或者是親子關系,我也是其中的一員。而大家在做課堂練習的時候談的最多的也是這個話題。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還算是一個開明的媽媽,也認為孩子的三觀比較正,所以相信孩子的不會做什么出格的事情的。即便如此,我也看到孩子的習慣存在一些問題。比方說我認為孩子有嚴重的拖延癥,沒有目標,做事情缺乏動力……如果這些習慣不改,將會……(腦補了許多很嚴重甚至可怕的后果),頓時感到壓力山大,整個人都不好了。
于是在做課堂練習的時候,我就上面的問題與同學一次次地進行探討。在對話過程中,同學不斷提醒我,每個人都是OK的。開始的時候沒什么感覺,說的人多了,我就問自己,為什么大家都會這樣提醒我,他們看到或感覺到了什么?我認為孩子是OK的。我真的認為孩子是OK的嗎?如果是,我為什么還這么焦慮呢?
我突然非常吃驚地發現,在沒事的時候,我認為孩子是OK的,一有事的時候,我馬上就啟動負向模式,所以在內心深處其實我認為她是不OK的。因為內心的這個認知,我認為孩子是缺乏資源的,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給建議,后來孩子告訴我,當我給建議的時候,她感覺到的是我在指責她做的不夠好。于是她會采取消極怠工的方式來應對,這印證了我的擔心,我就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覺察讓我感到非常的震驚,原來我以為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有如此大的不同。于是我完全放下,將自己的反思與孩子做了分享,請求她的原諒,并且告訴她如果以后媽媽說了什么讓你不舒服的話請你一定在第一時間提醒我。而我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每當負面反饋模式要開啟的時候,都會及時覺察,告訴自己,孩子是OK的,我也是OK的。從此我和孩子真正做到了平等的交流,在意見不同時,也能及時說出各自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交流也順暢起來,關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把五項原則運用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是無往而不利。曾經遇到一個非常負面的客戶,一直不停地在吐糟。我嘗試使用多種方法,都沒能將她負轉正。于是請她暫停一下,深呼吸,放輕松,請她用五項原則的視角來重新看待發生的事情。當她講完之后,我問她的感受時,她說內心平靜了,也輕松了。這種巨大的改變讓我看到了五項原則的神奇力量。
之所以有很多人質疑五項原則,是因為人們在討論時將個人的意識和行為的結果混淆在一起。以搶劫犯為例,我們可以說作為人的個體,他是OK的。他為過上好的生活而去搶劫,所以他有正向的意圖,即希望過好的生活。但是他的行為觸犯了法律,所以對他個人而言是OK的事情放在法律準則和道德規范下是不OK的,因此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他在決定去搶劫的時候就知道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是他的選擇,所以去坐牢對他而言也是OK的。
今天,當MCC教練Berry再一次帶領我們討論五項原則時,我又有了新的認識。原來五項原則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保持教練狀態,與客戶一起共創想要的成果。
1、每個人都是OK的 → 全然地信任。
2、每個人都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 → 客戶可以調動一切資源,包括內在的與外在的資源(如教練)。
3、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圖 → 放下評判。
4、每個人都能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 人們在每一個當下一定是在其能力范圍內做出他能夠做的最好的選擇。當今天人們認為有更好的選擇是因為能力和環境等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
5、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 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擁抱改變。
當我們全然相信并實踐五項原則的時候,你將會發現一個更加包容、接納、開放、自由的自己,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