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寫隨筆,總喜歡寫點“人生感悟”、“成長心得”,父親看了直皺眉,說:“你才多大就談人生,真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后來閑暇時喜歡寫游記和書評,有一次題目引用了俞敏洪的自傳名——《在痛苦的世界中盡力而為》,作為我的忠實讀者,父親的眉頭皺得“層巒疊嶂”,感覺拿熨斗都燙不平:“小小年紀內心怎么這么沉重?”。作為不到三十歲的八零末,談“人生”、“世界”、“一輩子”這種大話題總會讓老一輩覺得“黃口小兒”、少不更事,但在合上《我們仨》這本書后,“家是人生最好的港灣”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我們仨》裝幀簡單,麻紙書皮,紙質輕薄,在眾多裝幀精美的圖書中,別有一番樸素秀美,拋開錢鐘書和楊絳的名人身份,全書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筆調輕松中透著沉重和不舍,以及深切綿長的懷念。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于其說錢鐘書和楊絳是“名人”,他們可能更愿意被稱為“學者”。“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就像錢老年輕時對楊絳先生所說:“我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志同道合,大概就是他們這樣吧。作為知識分子,那個年代不得不經歷的事,他們一樣不拉,描述那段歲月的文字卻絲毫不見憂郁、悲憤,更沒有哭天搶地的控訴、陰郁深重的怨恨,反而寫出了苦中作樂的淡然,如清茶,經過歲月的一道道加水,濾去渣滓,依舊芬芳沁人。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書中有錢老笨手笨腳第一次給妻子煮紅茶、燉雞湯的情景,有一家三口互相逗趣的場景,有錢老和女兒淘氣打鬧的情景,還有他們年輕時在人情世故上的苦惱,樸素的文字卻分外生動,仿佛經過時空穿越,讓我看到了大師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啊。
錢老去世后,楊絳先生接連失去了女兒和丈夫,“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看完整本書,不禁再次翻了一遍——“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像看一位老者慢慢地翻開一本本相冊,緩緩地回憶,事事雖瑣碎,卻全是溫馨和美好。
錢鐘書給楊絳的評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雖然楊絳先生已經故去,但她依舊是這個喧囂躁動時代中一個溫潤的慰藉,讓人看到一家人在一起,不管經歷什么,都可以那么好。現在,她終于不用再一個人去苦苦懷念三個人,他們一家又可以團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