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劇《歡樂頌》,自己的性格和安迪很像,喜歡獨來獨往,沒有多少朋友,不喜歡與人過多接觸,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怕把自己的負能量帶給身邊的人。
向以前追求過我但被拒絕的異性要來的評價是這樣的:“你有點不好相處”“我有多讓你討厭”“當時我感覺你不喜歡我”等等諸如此類。
現在的內向來自于幼年時的家庭教育,爺爺奶奶學歷不高,和我基本沒什么交流。
父母也都長期忙于工作,我基本上是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的,他們經常帶我出去玩。當然,是自己玩自己的。
而九年義務教育的枯燥乏味也沒能改變和它一樣無趣的我。
小學六年只有三四個朋友,其中有一個是我相處到現在最長久的朋友。但中學的友情實在不穩定,當時甚至不敢和任何人說話,完全就是奔著把自己憋死的目的去。
看,怎么辦,我一直就是這樣一個人,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我。
我不認為這些有什么不好,但是我的大學舍友們可能不這么想,她們覺得離開學校后我變了。
大學時代,舍友之間恨不得穿一條褲子,活得跟一個人似的。
那時我容易依賴一個人,好像怎么都長不大一樣,一直以來我習慣了依賴她們,她們也習慣我的依賴。
2015年底最后一次寒假開始,大家各奔東西,我也帶著我的玻璃心上路了。
到現在我不能說我承受了什么,經歷了什么,只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迷茫慢慢走出來,方向漸漸明朗。
真正進入社會更是注定要單打獨斗的,生活不會給你多少時間讓你在誰的懷里無病呻吟。
就算迷茫(懶)也好,有目標也罷,抱歉,現在的我不需要再跟你實況轉播。
各有各的生活,各悟各的道理。一年半載聚一次,舉杯痛飲,聊生活、聊工作。這樣其實就挺美好的,這也是我想要的未來。
大學就是一個階段,從學校出來就是進入到另一個階段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和過去揮手告別。
記住那些開心的難忘的時光,珍藏那些曾經有過的不愿提及的過去。
化上淡妝,拿起背包,用青春該有的姿態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長大,有時候是一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