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簡稱津,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中國中醫藥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天津也是六座超大城市之一。
一座“逗樂兒”的城市,相聲、狗不理包子、大麻花、楊柳青、泥人張……提起天津,人們總能想起一串兒帶著北方風味的詞語來……
想去天津,是因為看到天津的“濱海圖書館”和“天津之眼”的宣傳照。
01? 中國最美圖書館
網絡宣稱濱海圖書館是中國最美圖書館,照片很有感覺,拾階而上全是書。
事實上等去了就知道了,那只是造型,很多書都是假的,給我的感覺就是讓大家拍照的。當然只是大廳有點假,坐電梯上二三四樓全是各類書,是我們平時各大城市正常的圖書館,內容也很豐富。
從機場坐地鐵又坐出租,單趟花費兩個小時。
里面很大,除了圖書館,還有美術館、文化藝術館、也有小孩玩耍的地方,還有一些簡單的可以做手工的,樓下有吃的地方,可能因為是新區,周圍還在開發中吧,東西并不是很多。
02? 天津之眼
圖書館、天津之眼都是周一不開放,我們周日早上的飛機,所以這一天比較緊張,從圖書館回到賓館稍做休息,就帶孩子們去天津之眼排隊。
天津的風超級大,在排隊的時候,保安還不知道一會到底開不開,看風力情況而定。幸運的是最后開放了,不然真的會有遺憾。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橋上的摩天輪。它橫跨在海河上,就像是橋上的一只眼睛,是天津的地標性建筑,也是俯瞰天津夜景的最佳地點。
夜晚華燈初上時,天津之眼的彩燈柔美,無數游客來到這里拍攝全景或是乘坐觀光,享受別樣的浪漫。
乘坐摩天輪70元/人,如果想要獨享,還可以花400塊包一個包廂(限坐5人)。摩天輪運營一圈大約是35分鐘,可以緩慢舒適的觀賞周圍開闊的景色。如果要拍攝摩天輪,最佳的位置是在摩天輪南側的金剛橋上,站在橋上,三岔河口(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交匯處)就在眼前,周圍是海河兩岸的美麗建筑,隨便一按就是漂亮的標志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那邊吃的不多,周邊也沒有零售商店之類的,可以自己提前準備好。我們去時沒有吃晚飯,從天津之眼下來,風呼呼地刮,手腳都凍的沒知覺了,車還很不好搭,叫滴滴都顯示十多分鐘后到。最深刻的感覺,天津的風真大。
出租車拉我們去了南市食品街,里面大多是包裝好的禮品類的,吃的東西不是很多。作為西北人,點了天津的面,吃不習慣。
其余就是天津的一些小吃。
乘坐出租車時,師傅很好,給我們免費講解,遇到一些標志性的建筑,還放慢車速,讓我拍照。
03? 五大道
第二天,我們去了五大道、瓷房子、意大利風情區、古文化街。
五大道位于天津和平區,以區域內五個主要的道路命名,實際有二十多條街道。
這里曾經是英租界,在民國時期,清朝遺老、北洋政府里很多官員名流都曾在這里寓居。
一棟棟優美典雅的洋房仿佛在訴說著津門曾經的風云故事。
五大道主要觀看街道上2000多所花園式的歐式建筑,其中名人故居就有三百多處,張學良、顧維鈞、吉鴻昌、愛新覺羅載振等眾多清末民初的名流都在這里留下了名字。這里的建筑整體是歐式,但形式多樣各有特色。不過大多數的洋房目前都鐵門緊閉,并不能進入。
我們在河北路看見了“疙瘩樓”,墻上一粒一粒燒過火的磚形成的疙瘩十分特別,一座貼滿瓷片的洋房。
04? 瓷房子
網上說是當代古瓷藝術家張連志用多件古董瓷器裝修成這座法式洋樓。他使用歷代珍貴石造像、石刻、石獅子、古瓷瓶、古瓷盤、古瓷片、天然水晶瑪瑙裝飾這座年久失修,閑置十余年的法式建筑,終成這座東方古典藝術品與西洋建筑的完美組合作品。
我們在去瓷房子的公交車上,因為給一個老伯讓座,他告訴我們不要掏錢進去,都是哄外地人的,說就是一個大老板有錢,從城南運來的一堆瓷貼上去的,貼的各種造型,其實房子本來和周圍的房子是一樣的。旁邊一位阿姨也說就是,別進去了,外面看看就好。
我們去的時候正好不開放,游人都在外圍拍照留念。
05? 意大利風情區
意大利風情區就在海河的旁邊,從海河邊(北安橋)走過來,首先看到是高高的有尖頂的鐘樓,再往前,看到精致的鏤空銅馬車,標志著意大利風情區到了。
沿街隨意逛逛,看看紅頂意式建筑群,歐式雕塑,踱步到馬可波羅廣場。馬可波羅廣場是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中央柯林斯式的石柱上站著手持橄欖枝的和平女神。
著名的天津記憶·百年天津工業展覽館。一座漂亮的意式小洋樓。
館內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近代天津工業產品展覽區域,主要介紹近代天津工業發展歷史,以及近代天津工業背景下誕生的眾多知名品牌。展館二層主要是諸多天津本土知名品牌展賣區。可以在此了解近代天津的發展、天津的文化。
漫步在風光旖旎的意式風情區,就好像行走在浪漫的歐洲小鎮,千姿百態的酒吧街,眾多的名人故居、影視劇取景地也為游人的旅程增色不少。
06? 古文化街
街頭熙熙攘攘,熱鬧異常,來自祖國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種工藝品。一條熱鬧商業街,特產、古玩、還有那些著名的老字號。一個可以逛吃的好地方。
其中具有濃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和“風箏魏”風箏等等。
這里有一個天津非遺文化展覽館,里面有免費的講解。可以很好的了解天津人的衣、食、住、行。
07? 津味小吃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創始于清朝咸豐年間,是“天津三絕”之首。它不僅用料精,口味好,做工上還特別要求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來品嘗的朋友們可以數一數。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于精工細做,風格獨特,加上店鋪選址在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所以被食客們戲稱為“耳朵眼炸糕”。不過炸糕屬于速食食品,不耐久放,建議現買現吃。
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也是津門一絕,不僅酥脆不艮、甜口適度,而且炸得透,沒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在潮熱的夏季里存放兩個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目前十八街麻花小包裝有什錦、椒鹽、山楂等多種口味。
鍋巴菜
鍋巴菜是天津最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創于清朝光緒年間。是把綠豆和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用刀切成柳葉狀,澆上由十幾種調料制成的鹵計,再灑上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輕輕攪拌一下就可以大快朵頤啦。
煎餅果子
純綠豆面和面攤餅,可以加雞蛋,也是直接磕在餅上煎熟,翻個兒,放上果子(油條),抹上面醬,醬豆腐湯,辣子,蔥花。
應該還有很多,我們吃的最多的也能吃習慣的就是煎餅果子。
關于吃的,出租車師傅給我們講當地人三不吃,也就是包子、麻花、耳朵眼炸糕從來不吃。外地人買麻花回去都是為了送人,耳朵眼炸糕要趁熱吃。
08? 北京:八達嶺長城
坐動車從天津到北京,四十多分鐘就到了。我提前訂的速8,在虎坊橋地鐵口出來的阡兒胡同。地鐵、公交很方便。
放好行李后帶著孩子老人去了天安門廣場、還有王府井步行街。
長城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對于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
從虎坊橋坐5路公交到德勝門,下車后有指示牌,有很多去長城的專線。一個人12元,直接拉到景區門口。
考慮到有老人孩子,我們選擇了坐滑車,一共八個烽,坐滑車到達第四個烽,自己再爬四個烽,一點也不累。
登上萬里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
09? 故宮
中國人都知道的景點,人不算多。手機掃碼購票,很方便。
入口處我們一人租了一個耳機,20元一個,自動感應的,你走到哪兒,它就自動給你講解,很有用,光靠兩只眼睛是看不懂多少的。我個人建議去的人如果不請導游一定要租一個,走時不管從哪個門離開,都有回收的,自動交回就好。
故宮里面單獨售票的珍寶館,國家寶藏里的很多寶物就是這里的。
故宮出來吃了北京的炸醬面,可能因為陜西的面食太豐富了吧,所以無論吃哪兒的面,都覺得沒有陜西的面好吃。(十三朝古都的面食名不虛傳)所以后面幾天我們除了小吃,基本都選擇的米飯和菜。
從故宮出來后,本來想帶孩子們去清華和北大轉的,考慮到路程太遠,而且放假期間,不知道讓不讓進,就放棄了。
最后選擇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里面很大,要好好轉完需要幾個小時,我們進去的有點晚,四點半就通知清場,規定是五點閉館。
10? 八大胡同
已經是第六天了,我們是下午的機票,所以還有一個早上的時間可以用來逛,兩個孩子在睡覺,不愿意起來逛,我和媽媽去逛了八大胡同。
就在我們住的阡兒胡同對面。胡同里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紅旗和燈籠。這些胡同人不多,比較安靜,我和媽媽悠閑地轉著、看著、聊著。看到陜西巷就會莫名的關注,這里是小鳳仙等人的故居。
八大胡同曾是煙花柳巷的代名詞。"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陜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 (現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小力胡同)。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獨獨八大胡同聞名中外,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更是有很多官員常來此地。
其實,老北京人所說的"八大胡同",并不專指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因為在這八條街巷之外的胡同里,還分布著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過當年,這八條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這里的的"檔次"也比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胡同的房子低矮,可能住在里面的人都習慣了吧。
在胡同里七拐八拐、漫無目的地轉,走到底突然就熱鬧起來了,原來到了繁華地帶,一些兩三層高的青磚小樓式建筑,如同仁堂、綢緞莊、飯店、中國第一部電影展廳、二鍋頭發源地等等。
這條熱鬧的胡同出去就到了前門步行街,正好一輛觀光電車路過。趕緊抓拍。
11? 隨想
這次選擇去北京,是考慮父母年紀大了,去哪兒都叫不動,我想中國的首都他們總是愿意看一下的,提前訂好票,不留退路,想著父母就不會拒絕了,最終父親還是不愿意去。我也突然理解了,他身體不好,腿腳也不方便,走不了遠路,又總是頭暈,不想體驗坐飛機,父親說想想都害怕。
孝順不一定要強迫父母去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盡孝心有很多種方式,選擇他們喜歡的,能接受的才最好。
也有些傷感,父母年輕的時候,我們自己也過的很辛苦,沒有能力帶他們出去,等兒女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已經老的不愿意動了。所以才有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吧。
趁父母健在,要盡力照顧他們,聽他們嘮叨過去的事,不要煩感。
常回家看看,陪著散散步、購購物。也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讓父母操心!
我是文文心兒,喜歡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歡記錄生活、記錄故事;喜歡分享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其它專題鏈接:
感謝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歡就幫我點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