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雜志《三聯生活周刊》推出的中讀App,定位為“內容發(fā)布和付費知識閱讀的社交平臺”。其內容包括“中讀小課”、名家開設的“中讀專欄”與書籍導讀“干貨書”,既可以說是出版物嘗試在線訂閱,也體現了現有知識付費的課程、專欄等設置。
“三年后不加薪50%,就退款。”
近日,咪蒙在品牌發(fā)布會上宣布進軍知識付費市場,內容主題和付費規(guī)則都頗有其風格的音頻課程,《咪蒙教你月薪五萬》將在喜馬拉雅FM上線。
從平臺到自媒體,知識付費為什么能夠持續(xù)吸引新的入局者?在這一賽道上,還有多少可供內容變現利用的有效空間?在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的2016年之后,2017年依舊風云變幻,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回顧梳理今年知識付費的種種進展,以期與讀者一同描摹出這一領域日漸清晰的輪廓。
全景回顧
年度大事復盤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等平臺成為先行者。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四大玩家繼續(xù)領跑,同時新打法與新入局者也紛紛跟上。
入局者各具特色
年初,36氪付費專欄“開氪”正式上線,主打為互聯網人提供的大咖專欄,與平臺調性一致,內容包括創(chuàng)投、互聯網及科技熱點、產品設計等,輔以每周劇透式內容摘錄“一周開氪精華”來吸引訂閱。
3月,豆瓣推出“豆瓣時間”系列付費產品,根據彼時豆瓣時間最初公布的數據,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過百萬,7天付費訂閱用戶過萬。全媒派往期也有文章提及,豆瓣時間首個系列為“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其后的是白先勇解讀紅樓夢系列、邪典電影圖文專欄等產品,以人文藝術知識為核心,具有鮮明的豆瓣特性。
年紀不小的“豆瓣叔叔”推文藝訪談,這一代小清新們買單嗎?
同時,自媒體大號新世相完成了向知識付費平臺升級。10月,“新世相讀書會”推出,當時有極高熱度的話題即是“一小時營收破百萬”。
而老牌雜志《三聯生活周刊》推出的中讀App,定位為“內容發(fā)布和付費知識閱讀的社交平臺”。其內容包括“中讀小課”、名家開設的“中讀專欄”與書籍導讀“干貨書”,既可以說是出版物嘗試在線訂閱,也體現了現有知識付費的課程、專欄等設置。
中讀應用內部
網易云音樂在9月推出其自制知識付費產品《采銅?好書精讀》和《陳立客廳》,精品付費電臺這次成為知識付費與數字音樂平臺的結合點。
內容網站、社交平臺、自媒體、老牌出版物、音樂應用……構成入局大潮的多重主體,各自特色鮮明。
老玩家新打法
至于去年涌現的較為典型的平臺,他們今年同樣沒有閑著:社區(qū)社群化、產品收縮、內容擴充、擁抱資本……開始更加重視知識付費中的產品打造與平臺運營。
5月,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付費社區(qū),先行項目是果殼和微博大V“科學家種太陽”所開設的“職場理性派”。分答在知識付費社群化運營這一方向邁出了創(chuàng)新的一步,形成以“問答+小講+社區(qū)”為主要構成的三角架構。
3月,《羅輯思維》全面改版,作品形式轉為8分鐘以內的音頻,由周播改為工作日日播,并且,所有內容只在得到App上線,對App用戶免費開放。羅振宇對此解釋說,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產品”。
而經由音頻媒介優(yōu)勢來搭載知識付費的平臺開始擁抱資本。比如蜻蜓FM,在今年9月完成了新一輪10億人民幣的融資。
試水較早的知乎9月上線“私家課”,知乎Live、電子書之外,“私家課”是其知識付費體系的又一次形式擴充,邀請專業(yè)人士來開設課程。在現在的知乎App中,有專門的“市場”入口,集中呈現電子書、私家課等付費產品。
知乎市場入口
網紅掀波瀾
無論是新入局還是老玩家,都有一類典型因素與之相關,那就是已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紅大V。往期文章中解剖了大V的影響力來源,“一是同類信號的釋放,二是信息焦慮下的資源崇拜”。本身策略即包括圈層打造與焦慮滿足的知識付費,今年也請來網紅站臺。
平臺KOL爭奪進入白刃戰(zhàn)!能換鈔票的“大V影響力”是怎么煉成的?
我們較為熟悉是papi醬、羅永浩入局又折戟的故事。得到5月的發(fā)布會上,羅永浩宣布推出《羅永浩干貨日記》;分答付費社區(qū)上線后的7月,papi醬加入,任職“不設限青年研究所”首席洞察官。幾個月后,二者相繼停更。他們給出的原因相似:低估所需投入,時間不足,主業(yè)副業(yè)難以兼顧。
音頻應用平臺聯合網紅推出新的內容產品。羅振宇出走之后,喜馬拉雅FM攜手馬東和《好好說話》原班人馬,推出付費音頻節(jié)目《小學問》。5月,蜻蜓FM發(fā)布高曉松主講的付費節(jié)目《矮大緊指北》,當時月售十萬份。
而在內容生產的角色之外,網紅也是話題熱度的絕佳來源。3月,王思聰靠著“熟能生巧”在微博問答中賺到一字千金,10月,羅振宇回應“羅振宇騙局”,黑羅胖似乎成了某種風向;開篇所提到的咪蒙課程所引發(fā)的關注度,和其退款條約所關聯的咪蒙自身的爭議性,不無關系。
趨勢觀察
從知識到知識付費的成熟期
認真說起來,無論是購買書籍還是接受教育,知識從來都不免費。知識付費代表著一種新的產品載體:在碎片化傳播、信息泛濫的場景之下,將知識價值包裝后再推出。
付費模式基本成型
根據上文提到過的幾類主體的嘗試,可看出目前知識付費的兩種主要模式:單次付費問答與長期訂閱制。起步較早的喜馬拉雅FM、得到,以及上文提到的豆瓣時間等,其中的專欄購買,都可歸為長期付費訂閱。
單次付費問答則以分答為代表,今年興起的微博問答亦同屬此類。知識專家或是知名人物,設置自己回答問題的費用,用戶向其提問并支付,其他用戶可以花少額費用“偷看”、“圍觀”。
在Analysys易觀發(fā)布的《突破—整合—發(fā)展:2017年知識變現平臺分析》中,采取了類似的分類方法。
知識內容產品化打造
“真理無窮”,從中摘取出來、再被打造成付費產品的知識,需要經歷一番圍繞付費方需求進行的形式改造。
如果說信息泛濫、注意力分散使得信息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知識付費則首先具有篩選優(yōu)質內容的“良幣回歸”的邏輯。為了提升內容的專業(yè)性,知識付費平臺選擇了PGC生產為主,學術或業(yè)界大牛為專業(yè)內容背書。比如豆瓣時間邀請到的白先勇、北島、戴錦華,都是人文領域大家;得到大咖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在雙十一前夕,訂閱用戶數也已突破20萬。
還有一類形式,適用于通勤路上或者睡前,為用戶提供簡易即食的信息滿足。比如《矮大緊指北》等付費音頻專欄,高曉松在其中“瞎扯”,古今中外奇聞異事、文藝圈人事、嘮嘮家常……伴隨場景加上微知識增量,不像瞻仰名家一樣需要屏息靜氣洗耳恭聽,“跳一跳夠得著”的知識獲取,同樣有其吸引力。
果殼網創(chuàng)始人姬十三曾經分享過他對“專業(yè)知識”的看法,一層是我們在學生階段接觸的數理化等基礎知識,第二層則是應用場景之下的知識。在脫離系統(tǒng)學習的階段之后,人們更多需要按需學習,即學即走。
當賽先生通達內容生產,我們找到專業(yè)主義新注解
針對用戶對知識更為迫切直接的應用性需求,不少知識付費產品的主題選擇職場進階、實際技能等方面,神似機場書店的成功學專欄,難說情懷或深度,勝在簡單有效。
根據企鵝智酷2016年的調查,絕大多數用戶獲取知識內容的動機仍以功利性為主。
平臺運營,代言知識
知識付費產品的運營推廣,有平臺內部的社群模式,以及產品推廣時的“代言”兩種已出現的思路。
知識付費平臺可以提供知識生產者的聚合與管理,在完成投融資、或是完成從自媒體向平臺的升級之后,平臺會選擇和更多的知識生產者合作。以分答為代表的付費社群模式,則體現了提升用戶參與度的運營設計。社長即主講人負責提供主要內容與解答問題,入社訂閱者除了單向聽講,還有提問、助講兩種可選角色。
通過社群運營模式,得到希望解決付費前后用戶對內容預期不明朗的問題,且作為“助講”角色的用戶,可以降低KOL內容輸出的壓力,也能建立用戶與主講人之間的連接感,提升活躍率。
另一種是“代言思維”。長期訂閱模式試聽內容有限,問答更是無法預知答案質量,要想達到提升付費用戶購買欲的說服效果,依托學術大牛或是KOL自帶的頭部知識光環(huán),是從上文提到的網紅聯合與專業(yè)背書中所能看出的趨勢。講解或是代表知識的人,和知識一樣具有值得付費的價值。
路在何方
問題與爭議
全媒派往期文章中,討論了“得到”的設計邏輯:“信息爆炸的年代,內容不再稀缺,但用戶的時間可貴,因此需要最專業(yè)的知識分享者,每天用最少的時間,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知識服務。”
充電5分鐘,能抵2小時?羅胖、馬東們的付費知識音頻可有真療效 | 全媒觀
知識付費最終要實現的是有效連接人、商業(yè)與知識,但目前來看,還存在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用戶體驗仍待優(yōu)化
根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不愿意為新媒體內容付費的用戶比例已從2014年的69.7%減少到50.6%。全媒派往期文章也曾提到,從用戶需求來講,知識付費瞄準了人們在“沒時間”與“自我提升”之間的搖擺與焦慮感,催生了為成長買單的購買行為。
年輕人深夜“充電”成常態(tài),悄聲崛起的知識電臺治愈的不止是焦慮
用戶付費意愿增長,付費意識逐漸養(yǎng)成,這是知識付費的利好趨勢。但如果想要進一步鞏固并拓展用戶基礎,在直觀體驗層面還需提升。尤其長期訂閱模式,購買行為發(fā)生之后,由于大部分產品反饋機制尚未完善,用戶容易處于被動地位,難以調整或是評價。需要形成產品口碑的長效衡量機制,來解決付費方與產品提供平臺所存在的、可能導致付費意愿搖擺的信息不對稱。
同時,用戶復購率與活躍程度如何保持也是長期訂閱需要面對的問題,如同買回來即束之高閣的大部頭典籍一樣,用戶在訂閱之后的閱讀與學習頻率可能會降低。
“好奇心日報”曾推出的一期投票,“不能判斷內容質量,買了還不能退錢”是投票人數排名第三的選項。
不純粹的知識,買噱頭的付費
開篇咪蒙案例所引起的討論中,有一種聲音將其定義為“披著知識付費外衣的商業(yè)變現”,似乎知識一旦和錢產生關系,就會有動機不純的嫌疑。
首先是知識被產品化之后,會否變質。知識平臺中為數眾多的付費產品,主題從人文、職場到生活,打包生產加之篩選機制不明,反而產生了另一種形態(tài)的信息冗余。且不少讀者仍認為,知識產品仍未擺脫互聯網碎片學習的屬性,知識更多需要內化為一種思考能力,而非以數量積累取勝的信息輸入。
全媒派往期推送《【傳媒人世界】Day 5:你的follow更高級嗎?媒體人資訊消費習慣洞察》曾提到,對于付費產品,尤其是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知識付費內容產品,媒體人則是保持相對保守的態(tài)度,較少進行付費,且偏向為傳統(tǒng)媒體買單。“相比碎片化學習,我更習慣獲取系統(tǒng)化知識。”
而具體到付費音頻,碎片形式與知識傳播之間的悖論存在已久。從音頻這一媒介形式而言,傳達效率比起文字較弱,而通過音頻形式接受深度內容,對用戶的參與度提出了要求,這與碎片化、移動化的傳播場景很難兼容。但如果降低獲取門檻,適合消費的內容就需要在深度上有所折衷。
理念層面來講,知識付費所引起的擔憂,其實還是擔心“付費”的分量,超過了本來作為良好初衷的知識。
在不久前的2017年騰訊媒體+峰會上,分答創(chuàng)始人姬十三在演講中提到,“知識的生態(tài)鏈正在發(fā)生變化,一是知識的淺化和簡化,二是知識的超載與爆炸,三是專家的變遷與網絡深知識,四是知識付費將成為一種信息篩選機制。”
復盤一年的知識付費,很多之前尚未明朗的問題,在今年已有日漸清晰的趨勢,比如產品打造方面,形式擴展,思路成型。然而,許多懸而未決的疑問,仍須厘清。在互聯網傳播、音頻應用與移動支付等技術機制升級等條件下應運而生的知識付費,現在仍然需要面臨的信息碎片、知識爆炸等問題。更要注意的是,知識付費在拓展內容變現生態(tài)的同時,不應泛化或窄化了知識。
一種業(yè)態(tài)走向成熟,混亂與迷茫是必由之路。知識付費這片新版圖,亟待后來者奮力開拓、激濁揚清、重塑規(guī)則,讓我們共同期待。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投資界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