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波鳥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南美洲森林,曾經有一種鳥,名為翠波鳥。
它們十分嬌小,體長不過6厘米,但它們的巢穴卻比自身大了幾十倍。
為了找到翠波鳥體型和巢穴比例嚴重不符的原因,一名動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只翠波鳥捉回來,觀察記錄它筑巢的過程。
出人意料的是,它建了一個能容下自身大小的巢就沒有繼續了。
于是動物學家又捉了一只回來,將它們放在同一只籠子里。
后來的這只翠波鳥,馬不停蹄地筑巢。
先前那一只看到別人家的巢比自己的更大更好,也不甘示弱地拼命建起來。
幾天之后,兩只鳥相繼累死在籠子里。
原來比到最后,就是身心俱損。
讀完這個故事,想到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
朋友花十萬塊錢讓自己孩子上了一所私立初中。
知道這件事情后,我一直在想這個十萬塊錢花的值不值?
這其中還有以下幾個因素:
朋友家小區隔壁有一所初中,公立的,在所在區域也算是重點中學,不算很差。
朋友老公的工作收入似乎不算高,房貸車貸應該夠了,其他就不知道了。
這些錢應該是朋友這幾年開美容工作室全年無休賺的,如果不是全部,應該占大部分。
朋友孩子學習成績沒聽說,應該不算拔尖,要不,以朋友夫婦的性格,大家不會知道。
朋友在群里只強調了花十萬塊錢上私立學校的事情,其他情況沒有提。
那么,這十萬塊錢花的到底值不值呢?
如果一門心思為了孩子的前途,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好,值!
如果只是為了比較,炫耀,如果為了自己在親戚朋友面前一個好聽的說詞,如果還有不錯的選擇機會,如果經濟條件一般,如果浪費孩子寶貴休息時間,每天在上學路上消耗幾個小時,不值!
好吧,到底值不值,還要看最終孩子的學習成果,其他因素似乎都不重要了。
這個事件和讓我和翠波鳥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就是我有一種擔憂,就是朋友一直在比較。
在她的認知里,上了私立學校的孩子就優秀,就能出人頭地,就更優越,就離成功更近一步,還有就是背后起碼有一個重視教育的家長。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比上公立學校的孩子強!
而自己孩子的資質,天賦,學習能力似乎不是重要因素。
就像現在的很多人,深陷“別人家的孩子,別人的老公”的漩渦,給自己,給家庭帶來無盡的痛苦,最后日子過得一地雞毛。
就像俞敏洪說的,跟別人比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無論到了人生哪個階段,階下都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也都有人在俯視你。
你抬頭會自卑,低頭會自得。
比較到最后,就是身心俱損。
跟別人比,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體驗,感受,進步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與他人毫無關系。
在比較的游戲里,沒有真正的贏家。
只有平視,才能夠看得清真實的生活。
這世上,永遠有人比你更有才華,永遠有人比你的孩子更優秀,永遠有人比你的丈夫更有錢,永遠有人比你的父母更有權。永遠都有人比你更成功、更富有。
總有一些你無法改變的現實,你無法逾越的鴻溝。
就像你的起點就是不比別人高,跑得就是沒有別人快,過得就是沒有別人好。
就因為你永遠也無法取勝,你的內心總會時不時充滿失敗和不滿足。
你為了這些硬傷痛苦、失落、煩惱、糾結,消耗,到底值不值得呢?
總是把自己的幸福,和周圍人的幸福捆綁在一起,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與其仰望別人的幸福,不如走好自己的路。
把別人的追求和期望,強加到自己身上,那你注定了會痛苦。
因為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不需要參照任何人的標準,更不需要與任何人比齊。
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比別人強,而是為了讓他擁有健全的身心。
你結婚不是為了比別人體面,而是為了有一個知你冷暖、懂你悲歡的伴侶,如果弄錯了就注定了不會幸福。
你奮斗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活得像別人,而是在努力之后,能夠活得像自己。
把握自己的節奏,不比、不爭、不搶,踏實勤奮,也能過好這一生。
比較,是扼殺幸福的罪魁禍首。遠離翠波鳥的悲劇,才能找到幸福。
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