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少,但更好|精讀<精要主義>之一》中,我們認識并理解了格雷戈·麥吉沃恩的“精要主義核心思想”——更少,但更好。說得清楚點,就是就是時間和精力只用于有意義的事。
圍繞“更少,但更好”這個核心思想,建立精要主義思維模式:
選擇,一種戰(zhàn)無不勝的力量
甄別,幾乎一切都是噪聲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盡管已經很清楚地認識了“精要主義思維模式”,但概念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怎么樣才能把概念轉化為自己的認知,指導行動、通過踐行帶來收益卻不簡單。就如同生氣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事后常常會懊惱不已一樣,讀懂文字和真正明白絕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精要主義者養(yǎng)成三部曲:探索、排除、執(zhí)行。
01 探索
精要主義者常常需要區(qū)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
因而,精要主義就形成一個悖論:相比非精要主義者,精要主義者常常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選擇、去甄別、去取舍。但并非如此,精要主義者在聚焦某項事情之前,先廣泛地了解事情的全貌并評估各種可能性,在有意義的少數上大干一場;而非精要主義者忙于追逐每一個機會和每一種想法,乃至于無法聚焦。
踐行精要主義的難處在于“選擇”,只有區(qū)分并選擇“正確的事”,才能邁進“精要主義殿堂”的門檻。
首先,需要掌握探索精要之事的5個要素:
抽離,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
審視,關注真正重要的事
游戲,擁抱內心孩童的智慧
睡眠,保護你的身心資產
精選,只接受前10%的機會
每個人的一生充滿了各種選擇——是否做某件事情、者做什么事情、怎么做事情。用手重重的拍下桌子的確快意恩仇、豪氣沖天,但是在做出決定后你將面對可能帶來的一切結果,有些結果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絕境。所以,決定之前的廣泛考量和思考才顯得極其重要。
思考需要空間,可很多人都忽略了獨處對于思考的價值,總是在自己沒有搞清楚之前去別處尋找答案。回想一下,我們很多正確的決定不都是獨處時的靈光乍現(xiàn)?
孤獨地思考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畢加索不也曾說過:
沒有偉大的孤獨,一切嚴肅的事情都無法做成。
探索和思考需要空間,留出空間,才能設計人生。魯莽草率的決定往往讓我們后悔不迭,而擁有一個思考和聚焦的空間,就是讓我們后退一步,這樣才能看得清楚。精要主義者不能緊緊盯死一處,而是根據視野的變化進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
精要主義者都是出色的觀察家和優(yōu)秀的聽眾,他們知道取舍的現(xiàn)實意味著自己不可能關注一切。我們不妨學學“新聞記者”,他們總是能在海妖之歌的誘惑下,集中精力抽離出有價值的新聞。
當然,思考也需要體力。體育比賽為什么能吸引狂熱的人群?不只是激烈的對抗展示荷爾蒙,也許你我都在“體育游戲”中重新回復活力。玩的時候,人性得到了最純粹的表達,個性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xiàn)。把游戲融入工作和生活,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當然,睡眠是恢復思考體力的最廉價的方式。
精要主義者會毫不猶豫地放棄看似“不錯”,等待“最好”。在審視一個決定時,如果沒有一個肯定的“YES”,寧愿去相信“NO”。這或者比較極端,但不失為一種選擇的好方法,如果一開始無法果斷“say no”,不妨給自己設一個最低標準和一個極端標準。
02 排除
探索是精要主義者廣泛的考量,為排除無意義的多數做足了前戲。大腦的“衣柜”中掛滿了“必須保留的”和“可能應該扔掉的”衣物,僅僅需要確定那些行為和努力不可能帶來個人貢獻峰值是不夠的,還得積極地淘汰它們——排除。
扔掉舊衣服并非易事。畢竟,你還會戀戀不舍,設想以后會重新穿上它們。但是,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中一些看似還不錯的機會時,你必須要堅守那條鐵律——放棄看似“不錯”,等待“最好”。
澄清,做一個以一當千的決定。
制定精要目標的兩大要點是——重在實質,而不是形式;具體的目標才擁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在你未來需要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你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們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類拔萃,那將會是一件什么事情?拋棄形式,追尋實質;“很清楚”遠遠不夠,“真的清楚”才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精要目標能夠指導你獲得更明確的目標意思,幫助你繪制生活的路徑。
勇氣,優(yōu)雅說“不”的力量。
達成目標,你不得不優(yōu)雅而堅定地說“不”。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必須得這么做。,“從眾”是大多數非精要主義者者的特性,它讓人喪失決斷、勇氣,當然也會丟掉創(chuàng)新,更不會說“不”了。當然,不是對所有要求都全盤拒絕,而是在于拒絕不重要的事情,以便承接真正重要的事情。
優(yōu)雅的說“不”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開始時需要習慣尷尬,但你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則:把決定和關系分開(對事不對人)、說“不”不代表必須使用“NO”、權衡取舍、每個人都是推銷員……
放棄,止損就是最大的贏。
衡量“賭徒”和“賭神”的標準是——止損。賭徒血本無歸往往是放不下輸掉的籌碼,心存僥幸、以為下一把就能贏,越輸越多也就不奇怪了。熊市中拋售股票被稱為“割肉”,我寧愿把它看成是“割去腐肉”,否則,軀體會一點一點被蠶食。
不要盯住沉沒成本不放,放棄它,你的機會成本會更高。
編輯,看不見的藝術。
一部精彩的電影,往往只是拍攝素材的千分之一,甚至是萬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倒覺得剪輯可謂是看不見的藝術,邁克爾·卡恩就是斯皮爾伯格不可或缺的幫手。人生亦是如此,需要認真思考的如何做減法,而不是想法設法地新增形式。刪減冗余不就是“極簡主義”的最好詮釋嗎?
編輯人生,好更加專注,為有意義的事物騰出生長的空間。
邊界,設定界限會帶來自由。
精要主義者需要給自己劃定“界線”,其實也是給自己“自由”。絕不做邊界外的工作,哪怕會有不錯的收益,哪怕會聽到別人抱怨。不可以讓別人來給你畫界線,否則會失去主動,重新陷入非精要主義。
03執(zhí)行
關于執(zhí)行,精要主義者會通過淘汰無意義的多數來節(jié)省時間,設計一套體系,讓執(zhí)行變得毫不費力。必須要設計一套體系,不能等到衣柜被塞滿時,才去用超人般的努力來清理。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留一個緩沖,我們就可以減少執(zhí)行必要任務的阻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給我6小時看到一棵樹,我會先花4小時來磨快斧子。——林肯
如何設置緩沖?
作完善的準備
比預計時間多留50%。卡尼曼的“規(guī)劃謬誤”指出:人們傾向于低估任務完成所需的時間,即便是在以前已經承擔過相同任務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良好實施執(zhí)行的另一個策略是每天制定一個“小目標”,一步一步接近最終的目標。不能貪多求全,急于求成,平均用力。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努力追求在執(zhí)行中達到的每一個微小而平實的進步,大包大攬往往會失去最初的目標。馬拉松選手也是運用這一策略,不斷完成途中的小目標,最終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作為管理者,讓管理對象或團隊成員感受成功,并適時地肯定、贊賞,以激勵其行動的內驅力。研究顯示,成就和對成就的認可,是人類行為的兩大主要內在驅動力。
試問,誰又能不喜歡聽別人對他的贊美呢?
精要主義者會設計一種常規(guī),讓自己所認定的精要事務沿著預定的路徑實現(xiàn)。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一人獨攬8塊金牌,而他的方法就建立常規(guī),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常規(guī)并且堅持執(zhí)行,每一次比賽就如同在腦中放映“錄像帶”,順理成章地完成比賽,也不斷重復著獲得成功。
我們,也要設置屬于自己的“錄像帶”,通過“刻意練習”讓常規(guī)形成習慣,讓習慣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精要主義對于成就人生具有極大的意義,有些人終其一生忙忙碌碌,卻無法獲得屬于自己的人生。正如同作者所言,精要主義對于他的意義,完好地體現(xiàn)在一些小小的瞬間里。它意味著失去很多,也意味著得到更多。聚焦在重要事務上是一種選擇。它是你的選擇。它本身就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解放。
精要人生,自律追求。
更多閱讀移步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