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這么一篇文章:希特勒是如何從文青變成狂人的?文中提到,1914年參軍之前,希特勒一直都是以自由畫家的身份蝸居在柏林和慕尼黑。他年輕時候想成為一個畫家,又夢想成為建筑學家,這些都因為他的學歷問題被擱置了。
在希特勒的藏書中,藝術類書籍大概有一千五百冊,這是他的獨特私人愛好。不得不承認,希特勒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對音樂、建筑和美術均有不入俗流的識見。撇開政治來說,希特勒確實可以算得上是個文藝青年。
首先,來看看希特勒的”文青“造型:
這張照片是攝影師Heinrich Hoffmann20世紀20年代末為希特勒拍攝的幾張罕見黑白照片公之于眾。其中一張是他在樹林中野營時,穿著短褲和高腰襪靠著樹干照的,顯得十分高興。
其次是他的繪畫,是否難以想象他那沾滿人類鮮血的手畫出的是怎樣的作品?
一心想報考維也納學院的希特勒,由于繪畫習作不及格沒有被錄取,對此,他十分憤怒,認為藝術學院沒有錄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損失”。也有人曾為維也納藝術學院的歷史性錯誤扼腕嘆息,如果他們錄取希特勒,也許他不會成為禍害人類的納粹狂人。不過,歷史哪有那么多”也許“?
然而,今天想跟大伙聊下希特勒所喜歡的音樂,希特勒對音樂的喜歡是世人皆知的。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3歲生日的慶典上,演奏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軍隊慘敗,播放的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1945年5月,德國廣播電臺宣布投降,緊接著便是播放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事實再一次證明,惡人還真的挺喜歡聽古典音樂。詳情可看以前的文章:世界上最優雅的惡魔。
希特勒最喜歡大氣磅礴而又長篇巨制的音樂,尤其是瓦格納音樂。希特勒對瓦格納音樂的崇拜,伴隨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維也納流浪時代起,他經常買站票去欣賞瓦格納的歌劇。
“凡是要想了解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人必須了解瓦格納。”希特勒常常這么說。
什么是瓦格納音樂?那你應該要先了解瓦格納,他的全名是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他是德國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瓦格納在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伍迪.艾倫曾在《曼哈頓神秘謀殺案》中有一句名言:“我一聽到瓦格納的音樂,就想入侵波蘭!”在音樂史上他是一個有名的“壞人”:風流成性、奢侈,嫉妒同行,寫匿名信詆毀他們;在政治上,搖擺不定,反過猶太,又參加過民主革命……梁文道認為瓦格納是一個藝術上的“獨裁者”。
話雖這么說,不過瓦格納的音樂確實具有誘惑性和完整性,可能你聽過他這個劇:
這部大型樂劇歷時共26年。創作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內的故事及人物,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樣龐大的腳本無法配成音樂。但他成功了,他以二百多個主導動機貫穿全劇,采用明暗兩條線來推進劇情的發展。
由于我沒怎么看過,就不過多展開講了,劇里的配樂聽得超級震撼!幕間,樂隊奏起氣勢磅礴的間奏曲《女武神的騎行》,這段音樂太精彩了,以至于好萊塢的大導演科波拉把它原封不動地搬到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只不過天上飛行的不是女武神,而是武裝直升機。文首插入的就是這段音樂哦。
在希特勒尚未成為元首之前,生活潦倒之際,他認為支撐自己不致沉淪的就是瓦格納的歌劇。希特勒在奧地利林茨市第一次聽到《羅恩格林》的旋律時才12歲,就“被迷得神魂顛倒”。他可以完整哼出瓦格納歌劇中的許多精彩唱段;《黎恩濟》的序曲讓他高度亢奮;《尼伯龍根的指環》啟發了他構想國家社會主義的藍圖。希特勒還無數次出入于拜魯依特歌劇院,并且說“拜魯依特音樂節永遠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日子”。
宏大的史詩題材、旋律中透露著霸權,有一種狂熱中的理性,符合日耳曼民族的審美和當時的政治需求。瓦格納的音樂確實有“令人不安”的特征,可以輕而易舉的為政治或者宗教服務,這種激情煽動屠殺......"不過由于希特勒對瓦格納音樂的追捧,也令瓦格納音樂的爭議從未停止。在以色列,公開演奏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作品是一種禁忌,每一觸及都會引發廣泛的爭論。
音樂這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給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寄托,如果被政治家利用了,誰又能說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