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敘事治療?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語言來組織起散布于意識空間里的事件碎片,重新建構一個有關壓力事件的敘事(故事),從而改善心理感受。
是不是聽不明白?要把這個講明白,就得從頭(哲學淵源)說起了!
?1.
在西方,一般把十七世紀以前看作是前現代主義時期,人們篤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是宇宙間的主宰。啟蒙運動以后,理性成了至高無上的權威,認為世界是由獨立于上帝的法則所主宰,人類可以通過科學的程序發現這些法則。
不幸的是,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模式在為人的研究開啟一扇新的大門的同時,也使對人的研究迷失了方向。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進行了批判,其中建構主義是后現代思潮中的主要流派。
建構主義認為,我們的知識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準確反映,而是我們自己或社會用標準語言建構出來的,受時間、地點、環境及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因而真理離不開特定的歷史場合和價值體系,真理存在于我們的文化和語言之中。
在建構主義流派的影響下,心理治療完全被看作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比如說,建構主義對「現實」的理解,就影響了敘事治療的世界觀。
?2.
建構主義認為,人們對任何一個事物的看法其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
受這種世界觀影響的敘事治療,不再關注「通則」而把興趣放在「例外」(人們常常忽略但始終影響人們生活的細節)上,使人們看到自己的獨特和價值,進而重構對生命的看法。
比如說,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個有問題的孩子,但敘事治療關心的是這孩子在離家的過程中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再透過照顧自己這個特質去看待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然后將類似的閃光特質串成線(支線故事)。
敘事治療最重要的就是發現這些處于生命邊緣的故事,從中找力量。
?3.
敘事治療作為后現代心理治療的中堅力量,還被后結構主義影響著。
后結構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假如人有本質的話——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固定的、普遍的東西,而是由許多帶有歷史偶然性的規范和準則塑造出來的,而那些規范和準則又是由每個人都必須在其中成長的風俗和制度所規定著……
同樣,敘事治療也質疑一切既成的事實,在討論和批判中改寫故事。
?4.
米歇爾·福柯,作為后現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許多觀念都深深地滲透到了敘事之中,尤其是他對權力觀點的獨特闡釋給敘事治療提供了動力支持。
「主流知識」即權力,是福柯對知識和權力的經典論述。福柯認為,社會的論述決定了什么樣的知識是該社會中真實、正確或適合的知識,所以控制論述的人也控制了知識,同時特定環境中的主流知識也決定誰能占據有權力的位置。
當知識經過歷代傳承變為真理的時候就會成為一種權力來壓制人們。
敘事哲學就是要鼓勵人們成功挑戰把人壓制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力。
?5.
麥克·懷特——作為敘事治療的先驅——就曾說:「把這個學說定義為一種世界觀是不是比較好呢?也許吧,可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夠。也許該說它是一種認識論,一種哲學,一種個人的承諾,一種策略,一種倫理,一種生活……」
這不僅表明敘事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手段,更說明敘事治療因受惠于其哲學淵源(建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和福柯的思想)而成為一種世界觀和態度。
這意味著,敘事治療師不僅要學習治療技巧,更重要的是從靈魂深處相信來訪者不等同于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算真正掌握了敘事的精髓。
?6.
敘事治療通過問題外化技術將人與問題分開,讓個體能以輕松的心態和方式去處理看起來非常嚴重的問題,減少了自我對抗和逃避,增進了自我接納。
此外,人和問題一旦分離了,問題不也就變得更加客觀、明了了么?
這樣,有助于來訪者以新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審視問題帶來的影響。
?7.
一個人的問題是自己在用語言解釋經驗的過程中建構出來的,來訪者自己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那么,敘事治療師的任務和職責是什么呢?無非是引導來訪者重新審視和敘說自己的生活經驗,利用自己的資源解決自己的問題……
敘事治療就是一種會話管理過程,治療師應是精通談話藝術的大師。
?8.
在治療目標上,一些稍顯激進的敘事治療師并不滿足于問題的解決,他們的志向是喚醒被主流文化麻痹的民眾;他們往往視治療為一種政治性的事業,認為自己有義務把來訪者從壓制性的文化中解放出來,并適時對來訪者實行增權。
與那些恪守價值中立的治療師不同,他們并不諱言治療師積極介入。
(參考文獻:《后現代旗幟下的心理治療》,鄭日昌;《敘事治療的西方哲學淵源》,肖凌、李焰;《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述評》,劉方;《敘事心理治療:一種后現代思潮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兼談與傳統心理治療的比較》,冷靜、曾天德;《敘事家庭療法:以治療解構文化》,汪新建、呂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