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天堂
計劃中,這一節(jié)是放在后邊的。但是寫完那肥碩的鳥兒不自覺地咽了咽口水——我只是單純地餓了,就想帶著這種感覺把人大的食堂寫一寫。
人大有東、南、西、北、中區(qū)五個大食堂(好吧,南區(qū)八百碗挺小的),還有全日、留食、匯賢、清真、集天等餐廳。一直到畢業(yè),我只去過一次西區(qū)食堂,沒有去過南區(qū)八百碗——實為一件憾事。對西區(qū)食堂沒什么好感,剛到人大沒多久,一學姐就建議我盡量少去西區(qū)食堂,我問“為什么捏?”學姐笑而不語。好奇心驅(qū)使,我就去了一回西區(qū)食堂,那菜的賣相及口味跟地高的第二食堂有得一拼,此后再也不去該食堂。聽寢室的師姐說西區(qū)食堂的茄丁拌面很不錯,本打算在畢業(yè)前去嘗嘗,但也沒騰出時間。至于南區(qū)八百碗為何我一直沒去過我倒是沒想出個緣由——也許它太小了,給我感覺不會有什么好吃的?
最常去的是東區(qū)、中區(qū)食堂。東區(qū)食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菜不多,就二樓的小炒肉飯、滑蛋蓋飯、煎餅果子、過橋米線、烏冬面、玉米面、手抓餅、一樓的香菇雞塊面、麻辣燙、酸湯餃子、涼拌海蜇、涼拌黃瓜、武漢熱干面比較合我口味。東區(qū)食堂最初的土豆粉也很好吃。記得第一次寢室非正式意義聚餐就是吃的土豆粉,我那時候加了麻花。后來土豆粉的做法就越來越簡單,放的料也越來越少,口感也越來越一般。很是懷念當年那碗可口的土豆粉,可惜當時沒心眼,沒把里邊的料記下,不然可以自己嘗試做一下。同樣讓我懷念的是一樓中廳的酸湯餃子,那餃子存在的時間很短,我記得是在大一冬至的時候嘗到過,此后連著幾天晚上都跑去吃那酸湯餃子——其實那餃子的味道不如匯賢的餃子,但是它的湯很好喝——那湯大約是先用骨頭熬成,再加上陳醋、湯、辣椒等作料調(diào)制而成,我吃面、吃餃子很少喝湯,這是我為數(shù)不多把湯喝光的案例。一樓西廳的香菇雞塊面很實惠,我跟某妹子沒課的時候總是六點多才去吃飯,如果人不多,那窗口的小哥總是給舀上一大勺的香菇雞塊,有時候我光是吃雞塊就吃飽了。某妹子很喜歡吃麻辣燙,她對麻辣燙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有時候去到食堂不知道吃什么我就會去到麻辣燙窗口隨便挑點青菜。而東區(qū)食堂最有意思的是那塊征集大伙意見的黑板——食堂負責人本來是想集思廣益,做點大家想吃的菜的,但那塊黑板最后讓大家給玩壞了——人肉包子、滿漢全席都被人寫了上去。我也去搗亂過,那時候看小說《闖關東》,里邊有幾道菜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便把菜名寫上去,還附上“詳細做法可參見小說《闖關東》”。當然,我也正兒八經(jīng)地提過建議——“求柳州螺螄粉,正宗做法可參見五道口‘水平有限’螺螄粉店或者護國寺小吃街‘小螺號’店”。
中區(qū)食堂讓我喜歡的菜很多。一樓早上供應的油條、混合了各種豆子的現(xiàn)磨豆?jié){、小黃魚燜豆腐(3塊5錢一大碗,可惜后來沒有了)、毛血旺、小雞燉蘑菇、玉米燉排骨、糖醋蘿卜、辣白菜、凍皮黃瓜、香椿拌豆腐、小蔥拌豆腐、涼拌豆芽、菠蘿飯、紅豆飯、虎皮青椒、雪里紅、紅燒羅非魚、紅燒魚塊、土豆排骨、雪里紅、醬雞胗、醬肘子、醬鴨腸、二樓的醬香餅、肉夾饃、灌湯包、豫中燴面、蘭州拉面、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酸辣粉、鴨血粉絲湯、過橋米線、酸菜雞絲米線(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里邊的酸菜真的很好吃)、麻辣香鍋…值得一提的是,中區(qū)食堂有不少我很喜歡的菜,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某妹子說大約是我的口味很獨特,只有我喜歡,但別人不喜歡,賣不出去。我對此是不贊成的——我最先喜歡的蘭州拉面、豫中燴面后邊不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嘛,搞得我之后每次想吃都得排長隊。蘭州拉面之牛肉面最開始的時候是放好多片牛肉,后邊是幾絲牛肉,再之后那牛肉就是切丁的了——我就很少再去了。但那個窗口的大盤雞面還是很不錯的——除了雞塊越來越少。雖然我最開始是喜歡那面里的蘿卜——那蘿卜是讓湯燙熟的,熟得剛剛好,既保留了蘿卜的清甜,又沒有生蘿卜的生澀味兒,但是那牛肉的日益消瘦讓我頗覺不爽,加上排隊的人多,我在大四幾乎就沒有再嘗過這蘭州拉面。相比之下,豫中燴面就厚道得多,從這面剛“問世”,到我畢業(yè),豫中燴面的羊肉、蒜頭總是足量的。因為我經(jīng)常去這窗口,做面的阿姨、大叔認得我了,有時候不用我說“我可不可以不要鵪鶉蛋多要一個蒜頭啊”他們就會按照我的習慣給放好了。偶爾大叔心情好,后邊排隊的人少,他還會慢慢給我挑個頭大的蒜頭,或者多給我一個蒜頭——最后,我光是吃三個大蒜頭就飽了。武漢熱干面、重慶小面、鴨血粉絲湯和肉夾饃出來的時間比較晚。中區(qū)二樓的武漢熱干面比東區(qū)的好吃得多,它不光麻醬濃郁,放得佐料也多——蒜末、花生末、醬油、陳醋、蔥花、酸豆角、辣椒……我光是看那阿姨把佐料加完都累了。升級版的武漢熱干面有土豆丁、肉塊,把一堆佐料、面、土豆丁、肉塊拌勻了,卷一口放嘴里,真覺得那就是天堂了。重慶小面的芽菜很好吃,每次我都會問窗口的小哥“能不能多給我點芽菜?”小哥總會好心提醒“芽菜有點辣的?!薄皼]事,我能吃辣。”最后我總是給辣得鼻涕一大把。中區(qū)的鴨血粉絲湯也比東區(qū)的好吃,它里邊是實打?qū)嵉镍喯滤乙驗樘幚淼卯?,并無腥臭味,且湯清,味香,我總能喝上大半碗。最后得提一下中區(qū)食堂的肉夾饃,我每次在中區(qū)二樓吃完飯后總想再帶上一個當宵夜,但是我對自己的飯量很了解,怕浪費,只得作罷。中區(qū)食堂的肉夾饃是我在北京吃過的最好吃的,沒有之一。饃里邊的肉燉得很爛,肥瘦相間,香菜的清香使其肥而不膩,肉汁都滲進饃里,咬上一口,饃的脆、肉的厚實、香菜的氣息一股腦地在嘴里散開,那個滋味光是回憶一下就能讓我不停地咽口水了。
北區(qū)食堂的飯菜也不錯,但是去的次數(shù)不多,只在有明德的課且下課后正逢飯點會去那里吃飯。北區(qū)食堂的甜酒雞蛋湯、銀耳湯、雞排很不錯,三樓在沒改成教職工食堂之前的讓我印象比較深的菜有拌面、鐵板燒。第一次去吃那拌面的時候,被那味道感動得想哭——實在太好吃了!把碗扒拉趕緊后又去排隊要了碗一兩的。(停筆近半年,諸多雜事——家里的、工作上的……每每想寫下去,但心情不甚佳,總寫不出那味兒。但都寫了這么多了,沒寫完就太可惜了。)而北區(qū)食堂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菜,而是一件不甚愉快的事。那天是13年12月31日,從明德下課后就去北區(qū)食堂吃飯了。北區(qū)食堂一向開飯較早,五點半去到那兒,食堂都沒什么人了。我點好菜,剛坐下,就有一個男生過來問我能不能借我的卡打個飯——這種事很常見,在其他食堂吃飯的時候經(jīng)常有校外人士或者忘帶卡的人讓幫忙刷卡,然后還我現(xiàn)金。本著樂于助人的精神,我便把卡借給他了,然后埋頭吃飯——幾分鐘過去了,那人沒來還卡。飯吃了一半,還是沒看到那人過來。我有點緊張了,忍不住四處張望——我沒注意看那人長什么樣,只注意到了他個子不高,微瘦,衣服是淺褐色的,衣服的拉鏈沒拉上。食堂人很少了,可還是沒看到他,在忐忑不安中,我把剩下的飯菜吃完,終于,在我近乎絕望的時候,他出現(xiàn)了,他把餐盤放在我旁邊的桌子上,然后把卡遞給我,沒有說“謝謝”,沒有因為他去了那么長時間而抱歉——我吃飯很慢,他起碼去了二十分鐘。我忍住不滿,仍坐著等他還我錢,可他徑直坐下吃飯,絲毫沒有要掏錢還我的意思。我忍不住了,問了一句“同學,你還沒給我錢吧?”而他的回答讓我瞠目結(jié)舌——“我沒錢。”我強忍著憤怒,端著餐盤,走了。還完餐盤后,我到一窗口的刷卡機查看了一下卡里的余額,他刷了我十來塊錢。雖然錢不多,但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我想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人——借錢不還不說,還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兒,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而今,畢業(yè)一年多,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忽然覺得當年還是太年輕。許是之前的十幾年一直接觸著和自己一般單純、信奉并遵照那些所謂的社會規(guī)范的人,突然遇到一個所謂的奇葩便大動肝火,甚至有三觀盡碎之感。而今,我依舊信奉那些我認為正確的規(guī)范,只不過遇到所謂的奇葩的時候淡定了許多——只是淡定,并不寬容。之后再去北區(qū)食堂吃飯,總會不時想起這個事,有時候還會想那人會不會又去“借”其他人的卡,利用他人的善良謀得一頓飯?覺得心里膈應,就很少去北區(qū)食堂了。
全日去得也很頻繁,大約是太懶的緣故。沒有課的時候,寢室的姑娘都喜歡宅在寢室里,到了飯點便有人召喚“有沒有人去全日?”這時候那些相對勤快的姑娘便挺身而出“我去,你們要帶么?”大多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帶飯人,那些懶癌晚期的姑娘都會點炒飯或者炒面,大四的時候喜歡上點現(xiàn)炒的菜。在他們的熏陶下,我把全日大部分口味的炒飯及炒面、炒粉嘗了個遍,至于味道嘛,反正一直到今天我對炒飯、炒面都沒啥好感。值得一提的是全日的炒土豆片、土豆絲,初中三年天天吃土豆給我留下的巨大的心理陰影是讓這兩道菜給抹去的,嘗過全日的炒土豆后我才知道原來土豆是可以很好吃的。全日的早餐也不錯,小籠包、油條、煎餃、菜盒子、八寶粥、紫米粥、皮蛋瘦肉粥……最重要的是,到九點之后還有供應。有一個學期的體育課是在早上十點,空腹上體育課怕對胃不好,我跟某妹子磨磨蹭蹭起床后都會去全日吃個早餐,再磨磨蹭蹭地去往世紀館——一周去吃一頓全日的早餐,一學期下來也沒吃膩。再說說全日的麻辣燙。在東區(qū)、中區(qū)食堂都吃過麻辣燙,但覺得還是全日的味道最好,大約是它的湯底料比較足,煮出來也比較香,量大,實惠。八九塊錢就能有葷有素有面吃到飽。周末的時候,我跟某妹子在寢室宅著宅著就錯過了東區(qū)食堂的晚飯,這時我倆中總會有一人提議去全日吃麻辣燙。某種意義上而言,全日很大程度上拯救了飲食不規(guī)律的我倆。寢室的姑娘很喜歡“攀比”在全日買的咸鴨蛋。每次掰開咸鴨蛋時,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懸在炒飯上頭,生怕里邊的油漏出去。有時候運氣好,會買到一個油多、味兒香的咸鴨蛋,這時候總會忍不住向其他人嘚瑟——但往往其他人的咸鴨蛋也是很贊的??纱蠖鄶?shù)時候買到的咸鴨蛋油不多,蛋黃很干,味道一般。后邊我們猜測,咸鴨蛋質(zhì)量要好的話應該是同一批都挺好的,如果買到一個油多的咸鴨蛋,那么最近幾天再去買咸鴨蛋就會有很大的概率買到同樣好的。后來買回來的咸鴨蛋證實我們的分析有一定的科學性。
留食的飯菜、用餐環(huán)境都不錯,所以有朋友來人大玩的時候我摸不準對方的口味就會帶他們到留食吃飯。但大多時候我還是跟某妹子去的留食。留食的餃子、餛飩、小籠包是我的最愛。人大的餃子我最喜歡的就是匯賢的跟留食的,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口味。留食的餃子較為清新——清水加上紫菜煮的,沒有辣椒油、醋等調(diào)料,但因為里邊的豬肉新鮮,咬開后能感覺到豬肉的香味兒,肥而不膩,明顯比一般菜里的豬肉要有嚼頭。餛飩、小籠包里邊的肉也很香,但小籠包量過多,餛飩量過少,餃子是按兩數(shù)算的,所以還是更喜歡吃餃子。留食的涼皮、涼面味道也不錯,而且分量適中,偶爾胃口大開,我會點上一份餛飩,配著涼皮吃。但留食讓我最喜歡的當數(shù)延吉冷面及干炒牛河。中區(qū)食堂也曾有過延吉冷面,但味道不如留食的,而且中區(qū)食堂的面有時候煮得不夠熟,口感偏硬。留食的面煮得正好,不硬,但也不過軟,有彈性。冷面的湯酸甜可口、冰涼,里邊配的牛肉、蘋果、黃瓜味道都不錯,至于里面那番茄的味道我是不知道的——我一向不吃生番茄。那妹子是東北姑娘,她曾給我說過延吉冷面的做法,印象中很簡單,不過現(xiàn)在也都忘了。干炒牛河是那妹子點的,我看著眼饞,嘗了一口,從此每次去留食我總會糾結(jié)是吃牛河還是吃冷面——真的很難抉擇啊!留食的粥很有創(chuàng)意,味道不錯,就是有點貴,五六塊錢小小的一碗,都不夠墊底的。粥名一看就很有食欲:百合綠豆粥、紫薯板栗粥……我想不起名字了,但這些粥給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粥是拿各種食材搭配的,前陣子我還嘗試拿葡萄煮粥,結(jié)果當然是失敗了。隨粥贈送的小點心我倒是格外喜歡,麻球、南瓜球、南瓜餅……偶爾去得晚,去取粥的時候發(fā)現(xiàn)沒有贈送這些小點心,都會失落一會兒。托那些來人大玩的朋友的福,我把留食的大部分菜嘗了一遍——總是厚臉皮嘗別人碗里的,但提起留食,最惦記的依舊是延吉冷面、干炒牛河及小點心。
留食旁邊有一個燒餅店,我記得最早的時候是叫“武大郎燒餅”,每次我去排隊的時候總會“想太多”——叫“武大郎燒餅”真的沒問題么?后來就改名叫“武記燒餅”了。每次去買他們家的燒餅都得排隊,燒餅都是現(xiàn)做的,點好口味,阿姨把餡揉進面團里,用搟面杖攤平,然后用鉗子放到爐子里——我看了這操作過程多次,但因燒餅入爐速度太快,至今不明白燒餅是貼在爐子壁上烤熟的還是在爐子里有個架子,燒餅是放在架子上烤的?曾多次想問那做燒餅的阿姨這個問題,但看她忙得不可開交,后邊又排著長隊,便只好作罷。燒餅一定要趁熱吃。燒餅還熱著的時候面的麥香味跟餡的香味混在一起,光是聞著就讓人垂涎欲滴了。咬上一口,燒餅的脆、糖的甜、餡的濃郁混雜在嘴里,真的是美味至極。但燒餅冷后口感、味道就差了很多——某個寒冬的傍晚,我買了燒餅,趕著去上六點的課,沒顧得上吃,待下課后嘗上一口,發(fā)現(xiàn)燒餅軟綿綿的,香味全無,實在掃興。
嚴格意義上來說,匯賢算不上餐廳——因為就餐地方很小,就幾張桌子,但鑒于匯賢餃子的影響力及其給我?guī)淼恼鸷常矣X得很有必要單獨把它列出來。人大圖書館開館前排的長隊是出名的,但匯賢餃子攤前排的隊是從早到晚幾乎不間斷的——我試過在不同的時間點去買餃子,從來沒有不需要排隊的——與其說是我人品不佳,不如說匯賢的餃子太受歡迎。匯賢的餃子皮薄餡大,皮薄到什么程度呢?你能隔著皮看清里邊的餡料,紅的胡蘿卜、黃的雞蛋、綠色的韭菜、粉色的肉……皮薄顯得餃子玲瓏剔透。餡大且味美,正常情況下我吃五個餃子就有飽腹感,但沒記錯的話好像至少要點八個,所以每次吃完匯賢的餃子我都是幸福并痛苦著——不要問我為什么不索性剩下,因為我不忍心啊!這么好吃的餃子要浪費了會遭天譴的。匯賢的餃子餡剁得很細,里邊的豬肉雖然不如留食的香,但是口感很好。個人最喜歡的是豬肉蓮藕、豬肉木耳餡,咸淡適中,口感分明。而餃子的調(diào)料更是“重口”,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都是要多辣多醋的,總覺得這樣蘸著吃才夠味兒。曾經(jīng)帶幾位好友吃匯賢餃子,他們不加調(diào)料,雖然我尊重口味差異,但酸辣的調(diào)料作為匯賢餃子的特質(zhì)之一,就這么被嫌棄了總覺得不對味兒。之后就帶過一位朋友去吃匯賢餃子——她是久聞該餃子已久,她嘗了一口后讓我問能不能再加點辣椒——然后我跟那朋友痛痛快快地吃了二十來個餃子,吃完后我們不得不坐了好久——站起來就覺得撐到不行,別提有多爽。匯賢餃子附近還有涼菜、拌面等等,據(jù)說味道也不錯,但我每次都是奔著匯賢餃子去的,感覺在它的光芒下,其他美食都黯然失色。匯賢餃子附近是超市、便民市場及水果攤,買完餃子去買點水果或零食,帶著一堆吃的回到寢室,再抱上本喜歡的書,靠在被子上,邊吃邊看,人生最享受的事也莫過于此罷。
清真食堂是在中區(qū)食堂二樓的左側(cè)。它最出名菜是烤魚,但得運氣好、烤魚足夠新鮮才好吃。跟寢室的姑娘及朋友吃過幾次,只有一次魚很新鮮,味道很不錯,其他時候都能明顯嘗出魚是凍過很久了,魚肉是粉的,完全沒有口感可言。清真食堂的手撕雞也不錯,份量足,夠辣,是我喜歡的為數(shù)不多的雞肉做的菜。其他的如土豆粉、香鍋等也嘗過,但味道嘛,真的讓人很想吐槽。
集天去的不多。集天適合聚餐,不適合一兩人去吃飯。寢室的畢業(yè)散伙飯之一是在那兒吃的。菜的味道已經(jīng)沒有印象了,但似乎不差。那時候只顧著想離別的事了。一晃,一年多過去了,想想當年寢室的姑娘們集體出動吃飯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不免有些遺憾。讀杜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想到不知何時在地北天南的奔波著的寢室姑娘們才能再聚到一起,吃頓飯,話家常,便有難名的感傷。
印象比較深的集體出動覓食一次是軍訓后去比格。軍訓的日子那叫一個慘無人道啊,每天早上就一個饅頭、豆腐乳加稀飯——我能數(shù)清有多少顆米的那種稀飯,午飯是不見葷腥且吃不飽的,晚飯跟午飯是差不多的。那時候,盼盼法式小面包是我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學校發(fā)了點水果及零食把我感動得淚眼汪汪,偶爾的加餐有只兩三斤重的雞能把我吃得直流淚……軍訓結(jié)束回校,殺到東區(qū)澡堂,歷經(jīng)磨難終于找到個花灑把自個兒洗得干干凈凈后竟有重生之感。晚上寢室姑娘們說要改善伙食,便去了比格。一般人吃自助餐是餓了一天去的,我們是餓了幾周的,戰(zhàn)斗力自然完爆周圍的人民群眾。具體吃了什么我是不記得了,反正應了那句“人餓的時候便不會挑食了”。比格給我的印象一直很好,大約便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那次我第一次吃到處理得很好沒有腥味兒的海帶絲——我不喜歡吃海帶,我去取了好幾次那個涼拌海帶絲——幸好當時吃了不少,因為之后我再也沒吃過讓我喜歡的海帶。
集體聚餐的時候我們還會去火鍋店。不過說起火鍋店,我還是很想說呷哺呷哺。很喜歡跟某妹子去吃呷哺,每次我們都是點一個套餐,然后再加菜。最感人的是我不喜歡吃的菜某妹子都喜歡,所以不會造成浪費。呷哺的醬很好吃,口味也蠻多。呷哺的布局很合理,一個人去吃不會顯得太寂寞,幾個朋友一起去吃也不會顯得擁擠。臨畢業(yè)前,跟那妹子去吃了一次呷哺,點了一大瓶啤酒。那次我們話不多,不知道說些什么好。現(xiàn)在,那妹子經(jīng)常跟我說她周末要去吃呷哺,她說她什么時候不再想在北京那些日子了,就不去吃了。我也很想去吃呷哺,可惜南寧沒有。我便代以重慶火鍋。一個人去吃火鍋,點了一桌子菜,嘴上說著其實一個人吃火鍋也不寂寞啊,心里卻難受得要死。那妹子說她要去吃火鍋的時候,我總說我也好想吃呷哺——我是真的好想吃呷哺,跟她一起,跟逝去的歲月一起。
關于吃的,我想,寫到這里大約也差不多了。在北京四年,嘗過不少高校的飯菜,北林的、清華的、對外經(jīng)貿(mào)的、中央民大的、北師的、北外的、北二外的……各有特色,味道都不錯,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人大的,貴是貴了點,還整天漲價(我在思考要不要把那次集體罷食堂加上去),槽點也不少,但就是喜歡那味道——人大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吃了被帝都其他高校學子不停點贊的人大的飯菜四年,我的體重不增反降,簡直是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