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對于宋朝的評價兩極分化
你想穿越到哪個朝代?在關于理想世界樂此不彼的追問,更多的答案是宋朝。原因很簡單,宋朝并重理想與現實、大雅與大俗,是最適合生活的朝代。
談起宋朝,通常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關于宋朝的評價形成兩極分化的現象,最典型的是我們的教科書上常說宋代是個“積貧積弱”的時期,但是另一部分漢學家們認為,盡管從軍事威力和勢力范圍來衡量,宋朝是個虛弱的朝代,但就經濟和社會繁榮程度而言,宋朝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養、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一幅風俗畫呈現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榮
有一幅畫曾在北京故宮展出,引發了史無前例的觀看熱潮,連策展方都沒想到,每天會有那么多人頂著烈日排隊6個小時,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親眼目睹一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今人對宋朝的好奇和追慕可見一斑。
翻開《清明上河圖》,一幅最直觀的宋朝生活圖景呈現眼前。它堪稱北宋社會的“百科全圖”,街道交錯縱橫,民居鱗次櫛比,商鋪百肆雜陳,商旅云集,車水馬龍,徐徐展開了12世紀初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
封)清明時節繁盛的市井風俗。《清明上河圖》還有描繪臨河邊簡易小茶肆…為了使顧客日夕流連,樂而忘返,茶肆均大加修飾,掛名人字畫,插四時鮮花,安頓奇松,放置異檜,環境非常優雅,許多有身份的子弟常常在這樣的茶肆,習樂器或唱叫之類,派頭十足。
唐代與宋代市井生活的不同
從唐到宋都市景觀的明顯變化,最鮮明地反映了這一趨勢。唐代長安城坊格局井然,“坊”是居住區,四周有圍墻,有兩門或四門供人進出。一般人不準鑿墻開設私門,也不準朝著大街開設店鋪;“市”是交易區,日中擊鼓二百下開市,日落前擊鉦三百下散市。宋代都城開封和臨安則廢除了坊市分割,允許面向大街開店,與民居混雜毗鄰。宋太祖把宵禁開始時間推遲到凌晨一點,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之后完全取消,出現了通宵達旦的現象。
宋代街坊的繁榮景象除了在《清明上河圖》有體現,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南宋的《夢粱錄》)也有詳細描寫。
汴京的市井生活(汴京,今河南開封)
我們都知道,北宋的汴京是河南開封歷史上最為輝煌耀眼的時期,經濟繁榮,富甲天下,人口過百萬,風景旖旎,城郭氣勢恢弘,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當時開封的主干道御街,有磚石鑲嵌的御溝,溝里注滿河水,種植蓮、荷,御溝岸邊種植桃、李、梨、杏等多種果樹,不同的花錯雜開放,春夏之間,遠遠望去猶如錦繡一般。城外也有好去處,附近都是園圃,百里之內沒有閑置的地方。那些園林亭榭,都準許游人進入賞春。每年過完元宵節,天氣轉暖,春色遍布郊野的時候,開封的市民們就陸續出門:仕女們的車輪緩緩碾過草地,馬兒歡快地長嘶。舉目四望,秋千上都是仕女歡笑,草地上是男兒蹴鞠。即使是刮風下雨,游人也不斷,幾乎沒有一天是空閑的。除了外出踏春賞花,開封人也買花放在家里,有賣花人用馬頭竹籃依次鋪排,有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等各種名花。
宋代的瓦舍勾欄
提到宋代的街坊集市繁榮景象就不得不提瓦舍了,它又稱瓦市、瓦肆,瓦舍之內,設立勾欄、樂棚,是宋代街坊集市文化消費好去處,勾欄中日夜表演雜劇及講史、傀儡戲、影戲、雜技等節目,市民們看得興高采烈,瓦舍中又有貨藥、賣卦、叫賣舊衣服、賭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煞是熱鬧。甚至在不遠處有罪犯判決,百姓們一邊看演出,一邊看宣判。狂歡要從白天到黑夜,不管冬夏,無論風雨,瓦舍勾欄天天有演出,日日如是;汴京的百姓在這里消遣時光,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宋代的茶館、茶樓
繁榮的市井生活,當然少不了茶。宋都城的大街小巷,到處是茶肆林立,時稱茶坊、茶肆、茶房、茶屋、茗坊等。有專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勞動人民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茶坊實際上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汴京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的全天候茶坊。
茶坊根據顧客和檔次不同分作幾類:士大夫階層經常聚會的茶坊稱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等,商人談交易的場所叫“市頭”,還有妓院所開的茶坊,叫花茶坊、水茶坊。
另外,在酒、面食店等飲食店鋪還普遍設茶。在酒店里,顧客登門,便有人“提瓶獻茶”,稱作點花茶。這部分開支叫做“分茶錢”。
兩宋時期茶文化進入鼎盛時期
茶在唐代以前更多只是上層階級的人在享受,而到了宋代,品飲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眾,舉國皆崇,前面我們提到宋代市井生活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欄,有說書的、雜耍的、講史的,也有街頭的飲茶活動。茶飲到此時,已趨于平民化、世俗化,同時也進入鼎盛時期,我們常說““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發展在這時候已堪稱精絕,上升到無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為當時乃至今日的優雅生活注入了情趣。宋代茶已成國飲。
宋瓷
今天的人們對宋朝器物的追慕,固然有物以稀為貴的心態,更多則是對那個的黃金年代所呈現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宋人的生活雖時有動蕩,但他們的內心始終有所追求,注重個人的生活品質和修養。宋人從這些本來屬于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提煉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為后世奠定了風雅的基調。
被后世推崇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宋代瓷器的造型簡潔、流暢,沒什么裝飾,也不強調色彩,一般都是單色釉,沉靜、簡淡。在我看來,正象征了傳統士大夫的精神操守,跟當代藝術所強調的簡約也不謀而合。
斗茶瓷器——建盞
從陶瓷史上看,宋代是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陶瓷美學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黑瓷茶具鼎盛于宋,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的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常用一種小型的碗,敞口,小足,厚壁的茶盞作為斗茶器具。黑盞是其中最名貴的茶盞,這是因為宋人斗茶要求茶色白,制茶時要專門把茶汁都擠掉,這樣就宜黑盞了。黑盞白湯,看上去歷歷分明,斗茶效果才明顯。斗茶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黑瓷茶盞
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最大品種。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增加斗茶的情趣。而宋時的盞托制作也比唐代更為精細。茶盞托口高起,托延多做花瓣形,托底中空以便盞足插入。
宋人茶盞在徑山寺被日本僧人帶回國后,一直被視為珍貴無比的“唐物”而受到崇拜,直至今天。明代開始,由于“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終于式微,基本完成實用功能的歷史使命,而作為審美器物永恒地存在于現實生活當中。
建溪官茶天下絕
提起斗茶的建盞,我們不得不提在中國貢茶史上獨領風騷數百年,連北宋皇帝趙佶都稱贊“名冠天下”的建茶(產于福建閩北,其茶類有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等四大類)。對茶稍微有研究的朋友會知道武夷巖茶、正山小種、 福鼎白茶等福建一帶的茶葉,這些茶在當時統一被稱為“建茶”。
正如蒙頂山茶貢于唐代,建茶亦貢于宋代.但它更寬泛,更包容。帝王將相點茶,販夫走卒斗茶,皆以建茶為樂事。建茶之韻彌漫了整個大宋王朝。名聲鵲起,冠絕天下。
宋代建茶的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卓著達到顛峰,貢焙因進御所享,被稱為“北苑貢茶”,主要進貢龍團鳳餅,其茶葉采制精益求精,建茶名聲越來越大,以至后來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今福建建甌)北苑鳳凰山一帶。
龍團鳳餅
當時建茶通常制作成餅茶。古人把采來的茶葉先在蒸籠上蒸,再放入石臼中搗亂,然后放在模中拍壓成一定形狀,烘培干燥后,在茶餅中鉆一個洞,穿掛成串,包裝好就是餅茶成品了。
但北苑貢茶龍團鳳餅的制作非常講究,要在日出之前就上山采茶,為的是趁著有露水時,采下鮮嫩的芽葉。采回的茶葉要經過仔細挑選,有病蟲害的、芽不壯、葉不全的一概剔除。經過蒸茶、洗茶、榨去多余的苦味茶汁,搓揉壓榨數次之后,加泉水研茶,在龍鳳模中壓緊造型,再經細火慢烤烘焙至干。為了表面光滑好看,將烘干的餅茶,快速過一下熱水。表面顏色、光滑程度達到要求后晾干,最后裝進錦盒才算完成。
龍鳳餅團,名冠天下
北苑貢茶的標志性紋飾是龍和鳳,所以稱作“龍團鳳餅”。一般民用團餅茶不能使用龍鳳圖案,進貢者為了討得皇上的歡心,不斷求新求異,花樣翻新,進貢皇室的龍團鳳餅的名稱也層出不窮。
宋代龍鳳餅茶的制造,在歷史上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難怪宋徽宗在其撰寫的《大觀茶論》中炫耀“龍鳳餅團,名冠天下”。
茶葉趨向平民化
宋代茶葉的產區和產量比唐代都有很大增長,而且社會飲茶者眾多,飲茶者不僅要求茶葉價格低廉,而且希望煮飲方便。那時團餅茶制作雖精,可是工藝繁瑣,煮飲也比較費事。
宋代處于我國茶類生產由團茶、餅茶向散茶過度的階段,當時的淮南、荊湖、湖北和江南一帶,已大量出產散茶,特別是宜興一帶的陽羨茶,自罷貢以后就開始生產散茶。茶葉從“朱門”走向“柴戶”,當時的散茶多流行于底層階級。
建茶的興起的原因
宋代的“建茶”的崛起,貢焙從顧渚改置建安和閩南、嶺南。除“建茶”的質量好壞,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氣候變化,浙江江蘇一帶春茶遲于建安茶葉,發芽比較遲,不能保證貢茶在清明前到達汴京(河南開封),而建安的茶葉發芽較早,比江南一帶更早上貢到宮廷。
漸漸的宋代建安茶區的北苑小龍鳳團茶代替了顧渚的紫筍貢茶,名聲遠揚。后來“建茶”制法成為中國團茶、餅茶的主要制作技術,建溪北苑貢茶因此名垂千史。
建甌茶事六絕:建安斗茶、建盞茶具、鳳山茶神、建甌茶業、建茶詩文、建溪官茶天下絕。
宋代斗茶
就連宋朝茶事中流行的“斗茶”也是始創于福建建州茶鄉,它是一種茶葉質量優劣的品評和鑒別,斗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如在茶店斗,則附近店鋪的老板或伙計都會輪流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斗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斗”出來的上品茶便是“官茶”。
始于唐代,到了宋代越來越普遍,已經發展成為民間的一項比茶葉品質、斗烹制技巧、極富趣味性的競技活動。有人認為斗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方式,上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熱衷于斗茶。斗茶多選在清明節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
宋代斗茶盛行原因
宋代斗茶盛行,與宋徽宗趙佶好茶有很大關系,并以福建建安產的北苑茶為貴。達官貴人為了掙得天子歡心,在北苑茶見新時,便各自獻出先春絕品,在林下斗茶,個個神情專注,氣宇軒昂。
斗茶首重選茶及碾末,也注重水的選擇。斗茶的用具或是金鏤玉雕的,或者官窯產的名瓷,講究非凡。最后以茶的色、香、味決出高低。斗茶的勝負非同小可,勝若登仙。一場斗茶,猶如今日一場球賽或者棋戰,廣為觀眾所關注。
精通茶道的宋徽宗
有些人可能對宋朝的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趙佶不太熟悉,趙佶這個人如果說治國建業,他算是一位昏君,不過他卻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家。宋徽宗非常器重文人,他本人也非常懂書畫,創制瘦金體,花鳥人物畫得精美無比;懂園林設計,在汴京開封大建園林,建材選了最具藝術空靈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勞民傷財,到太湖里打撈,還要一路運到汴京,想來那工程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
講飲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專家,可與陸羽、蔡襄并列,身為皇帝,他當然可以品嘗來自全國各地的貢茶,有條件審視各種名茶的品相與滋味,同時還參與實踐,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團,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藝。
宋徽宗對貢茶的影響
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于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至少精制了幾十種貢茶,讓這位不世出的藝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等等。
宋徽宗還著作一部茶論——《大觀茶論》。在中國歷史上以皇帝身份撰寫的茶葉著作,恐怕是絕無僅有的。趙佶系一代亡國之君,雖無雄才大略治天下,卻躬親茶藝,樂此而不疲,為后代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茶文化史料。
宋代,文人的時代,茶的時代
宋代被稱為古往今來讀書人最好過的時代,后人統計說,宋代沒有一個文人被殺過。崇文輕武造就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人盛世,也帶來了茶葉的全面繁榮,許多朝廷官員、文人雅士用詩文歌頌茶事,仕途坎坷的文人就更離不開茶了。
醉翁也愛茶(歐陽修號為醉翁)
歐陽修為政的近40年間,仕途坎坷,浮沉不定,但是與他一直相伴的就是詩書和飲茶。飲茶是歐陽修的一生癖好,宋仁宗曾賞賜一塊"小龍團茶"給他。他對皇帝賞賜的這塊"小龍團茶"十分珍惜,正如他詩中寫的"手持心愛不欲碾",舍不得飲用。好幾年之后他還興奮地稱:"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見歐陽修是多么愛茶。
他甚至提出提出了品茶需“五美”俱全,才能達到“真物有真賞”的境界,所謂“五美”即是茶新、水甘、器潔、天朗和客嘉,這“五美”可以具體分為三部分:自然條件(天朗、水甘、茶新),茶具(器潔)和品茗者(客嘉)。假如這三者中有一樣達不到要求,喝茶就完全沒有必要。
東坡愛茶
宋代朝廷官員也不乏愛茶之人,蘇東坡就是其中一個,您可否聽過一句詩:““從來佳茗似佳人”。這是蘇東坡把茶比作美女來品賞,在他看來,能吃到上好的茶,就如邂逅一位佳人一樣賞心悅目。
東坡在做翰林學士時,曾得到太皇太后賞賜的名茶“密云龍”,這茶為福建特產,僅供皇帝和皇太后專用。他將這種名茶珍藏起來,惟有最得意的門生來到家中,才舍得拿出來要讓門生親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東坡說喝了這茶之后頓覺兩腋生風渾身涼爽,仿佛進入仙境。
仕途沉浮,只有茶如故
東坡不只是烹茶、品茶是個行家里手,他一生被貶謫多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也為東坡提供了品嘗天下名茶的機會。他是個實踐家還親自栽種過茶。當年被貶黃州期間,親自開墾荒地,親自耕種,當起一名茶農來了。
我們都知道東坡是一位美食家,還給后人留下了“東坡肉”,而東坡對烹茶用具很講究,也留下了“東坡壺”。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東坡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壺上題銘“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文人的生活四雅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此四藝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這與現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學與講究個人品味的生活態度極為一致,亦與當今的東方美學主流意識不謀而合。
點茶中的茶百戲
宋代流行點茶法,將茶壓輾成粉末后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日本抹茶道就是然自宋代的點茶。
受到宋徽宗和大臣、文人推崇的高雅文化影響,宋代當時還流行一種點茶游戲稱為“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水丹青”。茶百戲就是在茶湯懸浮液表面注入透明的水或用茶勺攪動,使茶湯幻變出圖案,對茶原料和技法的要求很高,表現力也極其豐富,適于表現各種山水花鳥圖案。(僅用茶和水為原料,沒有添加任何有顏色的物質,通過注湯使茶湯幻變圖案)
邊疆茶馬貿易
鑒于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民族馬匹的工作。馬匹是重要的戰備物資,北宋朝廷設置了茶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茶文化的推廣,并由此逐步產生了專供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黑茶(邊茶)。
宋代茶文化成就
①在宋代,全國范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
②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
③在皇帝帶頭下,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超過30種,其中不少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
④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
⑤宋代的飲茶文化影響到日本、韓國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承襲自中國宋代“抹茶道”。
⑥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戲”就是中國茶文化的傳奇。
⑦鑒于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
⑧宋代茶坊生意興隆的繁榮,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和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