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辯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
創造性思維迅速發展。
喜歡質疑的背后是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開展家庭辯論,讓孩子參與家庭計劃,促進孩子邏輯思維發展。
讓孩子提出盡可能多的想法。
學習做多角度思維的父母。孩子懷疑家長的想法不等于否定父母,父母如果能夠以開明的態度對待孩子對父母的懷疑,能夠換角度思維,無疑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既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更與自身的主觀努力有關。領悟人生真諦,靠的是經歷而不是年紀。
無論是成長中的孩子,還是漸漸老去的父母,每個人的生命里其實發生了很多很多,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面充滿了生活的意義。
問了沒答案也是一種答案。
尊重法則。尊重孩子的秘密。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性格沒有優劣,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可以讓孩子放下包袱,充分發揮其個性的潛力。尊重孩子犯錯誤的權利,父母唯恐孩子犯錯誤,給孩子傳遞是他不被信任和能力低下的消極信息。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父母總是替他做決定,當他獨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會因為缺少決策經驗而茫然無措,徘徊不前。
自我認同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回家為什么能治愈孩子?因為回家即尋找到我們的根: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該用怎樣的生活方式活出生命。
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嘗試和探索。孩子需要經過充分的實踐和探索才能對自己有穩定的認識,他們的嘗試可能涉及態度,人格和不同的行為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適當。期望過高,如果孩子感到無法達成,他可能會因為自卑而失去奮斗動力。父母也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期望,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并進行嘗試。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給以持續的情感支持。幫助孩子找到影響其自我評價的因素。直面問題。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他人的評價。父母要始終堅定地告訴孩子,最了解他的人不是父母也不是同伴,應該是他自己。
理想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
孩子喜歡獨處靜思,能把控情緒,規劃生活,可能具有較強的內省智能,可以推薦孩子閱讀哲學,心理或政治類書籍。
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幫助每個人發現自己,成為他自己。所以,不要輕易把你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去比較,更不要把你的孩子的缺點與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去比較,盲目攀比和錯誤比較,是家庭教育中扼殺天性,壓抑個性的最常見錯誤。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鼓勵孩子不斷超越自己。
提升孩子的自主決策能力。
決策是自主意識的集中體現。
孩子會復制父母的情緒。
社會發展加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讓現代人焦慮感加重,尤其是一些母親,因為擔心跟不上社會的步伐而產生巨大的焦慮感,但她們不是通過自身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過度的焦慮會讓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
自我管理能給孩子一種對自己發展的可控制感。
自我責任感是自我管理的內在動力。
自我責任心的形成分三階段:首先是自我認識。然后是發展自我,思考我怎樣改正缺點,我怎樣才能對自己負責等問題,計劃,決策,調節自己的智能,情感,個性和行為;最后達到自我發展的階段,能注意自己的知性并進,并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自我保護,自我調控能力。
重視孩子的價值觀培養。
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依賴于社會和家庭。
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個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一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一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父母對孩子的核心價值觀影響最大。
一個人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直接關系到他事業的成功與失敗。
做正能量的父母。
勞動是德育的重要途徑。
志愿活動有助于孩子學習自我探索。
志愿服務活動需要與他人或社會互動,是孩子通過他人了解我是誰的途徑之一。孩子能夠認識到自我價值,有利于孩子樹立自信心。我能做什么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將來要做什么,也是高二孩子急切探索的問題。
孩子需要父母成為陪伴者。
高二學生的成人感較強,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相比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更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的信任和理解。父母的不信任也許會把孩子推向你們所不希望的那個地方。孩子需要父母用心傾聽自己深層次的感受,希望父母用平等和真誠的態度聽自己說話。
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有時候并不合理。
對孩子說出感受和需要。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成長需要時間,需要試錯,給自己和孩子時間,只要今天比昨天做的好,就是在成長。
深度交流時兩個人效果更好。寫信也是一種深度交流。
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再對話。
尊重的態度有利于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1用傾聽代替數落。2用詢問代替訓斥。3用給出建議代替威脅。4用認可代替比較。5用簡潔的關鍵詞代替說教。6用書面表達代替不友好的表達。
情緒宣泄這件事就像沉默一樣,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默認事情已經解決,而沒有繼續溝通的必要。
在學校的集體關系中逐漸成長為獨立,成熟的個體。親子關系不能替代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好的孩子因為獲得父母更多的人際交往指導,更可能獲得較好的同伴關系。向往有精神交流的友誼。
----近期陷入貪多求全,應該暫時放下這個廣泛閱讀的狀態。所以接下來一個調整方向,把書架上自己的書,做一個更深度的閱讀和賞析,而不刻意追逐圖書館藏書的淘寶,高頻。至少放緩這一塊的節奏。人需要時常反省自己,包括閱讀的調整。
重視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要避免在孩子的同伴或朋友面前批評孩子,甚至拿孩子的缺點與同伴比較。
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鼓勵孩子主動交往。教會孩子參與大家共同話題。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當孩子與朋友有矛盾時,要提醒孩子尊重別人,先從自身找不足,再與朋友溝通,提高孩子分辨,處理矛盾和沖突的能力。
及時發現同伴壓力并給予指導。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孩子一起討論建立友誼,共同的愛好,互相幫助是基礎,而順從對于友誼并不重要,也不能獲得真知的,持久的友誼。要給孩子確立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不管同伴壓力有多大,要堅守原則,即使失去朋友,也決不能妥協。
應先對自己的感受負責,其次才是對其他人負責,因為其他人也在學習成長,他們的成長并不依賴于我順著他們,平等的關系才是健康的關系。
不要過多關涉孩子的人際交往。除非父母有足夠的理由證明孩子的某個交友行為非常危險。
性不僅不能回避,而且需要反復探討。
你必須看到整體,一幅畫不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組合。牛只是一頭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鮮花,而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就會產生魔一般的魅力。
無論怎樣交談,父母都應該先聽孩子的想法,盡量通過啟發的方式讓孩子說出想法和觀點,這樣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會更深刻理智。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指望通過一次談話就解決問題,只有通過與孩子進行長期,現實和公開的交流,才可能讓孩子做出理智現實的決定。
學習型家庭親子關系更和睦。學習型家庭的成員都是學習者,父母不是絕對權威,孩子也不是家庭的中心。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孩子更愿意參加家庭活動,樂于表達自己。
享受家庭公共區域的平等交流。餐廳,客廳。公共信箱。
設置一個納物袋。如果沒有工作的需要,回家之后大家把手機放在納物袋里。納物袋中還可以放置學習資料與卡片,例如偶然看到的一段好詞句或一個好方法的摘抄,或者是剪報。
高中的學習內容與初中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高中一年級的知識量就比初中三年加起來還多。
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學業進步。
關注學習過程比關注成績更有效。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永遠不晚。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課前認真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總結反思,積極應考和自學觀察等。
參與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父母可以做的。
與老師溝通的三個重要時機。
家校合作中的父母需要注意的事項,引導老師關注孩子的優點,傳遞給孩子的信息要適當加工,有的意見父母不必告訴孩子。有的意見要加工處理后告訴孩子。老師與學生交流時一般以正面鼓勵為主,但會直接給父母談問題。
孤獨六講--蔣勛,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