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的典故在我國流傳已久,但說法各異,有人說是兩人為了結交,要互相拜四次,還有人說,八拜就是“八種交情”,下面小編就為你講述這八個故事。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琴藝精湛,善音通律。只是沒有人可以聽得懂他的音樂中要表達的含義。俞伯牙感到十分寂寞。
一次,他遇到了鐘子期。伯牙撫琴,琴聲悠揚而澎湃,鐘子期默默說道:“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撫琴,琴聲涓涓玄音。鐘子期說:“洋洋兮若江河!”只要是伯牙所念所彈,鐘子期必能用言語相告。可惜,鐘子期早早去世。俞伯牙知道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了一支曲后,毅然盡斷琴弦。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2、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出自《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憑著足智多謀,多次立有大功,趙王為了獎賞藺相如,特封他為上卿。大將軍廉頗非常不甘心,千方百計地要為難藺相如,藺相如則盡量避讓,藺相如的門客們不知內情,紛紛抱怨藺相如不該如此怕廉頗。
可藺相如卻說:“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怎么能因這些小恩怨而罔顧國家安危呢?”這些話傳進了廉頗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兩位品德高尚、舍己為人的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事見《后漢書·獨行列傳》。后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十分深厚。
當地太守推選陳重為孝廉。陳重想要把功名讓給雷義,便多次向太守申請,太守堅決不同意,陳義便一直向太守舉賢雷義。轉年,雷義也當上了孝廉,陳重這才罷休。后來陳重與雷義又一起官拜尚書郎。雷義因代替同時做官的一個人受罪,被罷官離去。陳重見雷義離去,自己也緊跟著以有病為由辭官回了家。回到家后,刺史舉雷義為茂才。雷義想把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同意。雷義就披頭散髪假裝瘋癲不接受舉薦。因為陳重雷義二人做官要一起做,官階要保持同階。可以說是官階求同等,形影不相離。所以他們的同鄉說:“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言外之意就是膠漆粘在一起自認為是很堅固的,可是陳重與雷義的結交比膠漆粘在一起還堅固。
4、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故事出自《后漢書·獨行列傳》,說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后,一同歸鄉。
范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后回來,到時候我會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一看令郎令嬡。”同時兩人還約定好拜見的日期。時間過得很快,約定的日期馬上就要到了。張劭把此事告訴了母親,讓母親準備飯食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卻說:“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這么長的時間,你和他相隔千里,你怎會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拜了一下,對母親說:“巨卿是守信的人,他肯定不會違背諾言的。”母親回道:“若要真是如此,我為你們釀酒。”轉眼到了約定的時間,范式果真如約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來自于“羊左”的典故。戰國的時候,左伯桃與羊角哀兩個人相互認識,后來,他們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路上,寒風凌冽,而他倆穿得又都很單薄,身上僅有的吃的也不足兩人食用。為了成全朋友,左伯桃將衣服和食物全都給了羊角哀,自己卻躲進空樹洞里自殺。后來人們將這種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稱為“羊左”。
6、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出自《三國演義》。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打天下,義字為先——這就是著名的“桃園結義”。劉備、張飛和關羽三人在桃園結為生死之交。
7、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故事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說:‘從前我窮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錢的時候,自己多分給自己。鮑叔牙并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很貧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謀事,而鮑叔牙反而更加窮困。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時機有利有不利。我曾經三次出仕,三次被君主罷斥。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沒有才能,因為他知道我時運不好。我曾經三次帶兵打仗,三次戰敗退回。鮑叔牙并不認為我膽怯,因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糾與小白爭君位失敗。因為我和召忽一同保公子糾,召忽自殺,而我則沒死忍辱被囚。對我沒自殺,鮑叔牙并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不羞小節,而以功名沒顯揚天下為恥。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卻是鮑叔牙先生啊!’
8、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喜為學,涉獵廣泛,博覽群書。獻帝時,拜將作大匠,和曹操同事。因剛直不阿得罪曹操,曹操上書構陷孔融說:禰衡稱贊孔融是“孔子沒有死”,孔融應答說自己是“顏回復生”。這是二人交往的側面資料。《后漢書·禰衡傳》中也有相同的記載:“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融亦愛其才。”“(禰)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忘年之交”還有一說,即“范云何遜之交”。據《南史·何遜傳》:“(遜)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范云為廣州刺史,頗有地位。因愛何遜之才,與這樣一個年齡地位和自己相差甚遠的秀才結交為摯友,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