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壓力大的時候,或者感覺迷茫的時候,都想去尋找一種寄托。或許身邊人會勸說:別想那么多,出去走走,放松一下,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感悟。可是旅行真能幫自己祛除掉焦慮和空虛感嗎?真未必。
小M的生活方式一度是我非常羨慕的。她一畢業即創業,現在已經注冊了旅游紀念品公司,還開了兩家連鎖店。一年僅幾個月的旅游旺季就足夠她賺的盆滿缽滿,剩下幾個月,時間都比較空閑,她完全隨意支配,天南海北四處游玩。
所以,經常在她朋友圈里看到曬出的出國照。這種自由的生活著實羨煞身邊一眾朋友。
可是最近跟她聊天,她說自己并不愉快,反倒覺得很迷茫,未來不知道該走向哪里?她說自己雖然開了店,但是因為地域限制,也只能在旅游景區上班,若想搬到自己向往的城市去住,那就得關店,等于要重新尋找事業方向。
可是因為自己畢了業之后從來沒上過一天班,如果換一種生活方式,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應對?也不知道如哪里著手。
她說,其實自己一直想逃離,想尋求解脫,想學習更多東西,想找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雖然在外人眼里,她到處去玩,看著很嗨皮,但是自己心里感覺的就是空虛。那不是放松,是一種逃離,是一種尋找。
現在她更愛的方式是每天空下來給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給自己制定計劃,還購買了網絡課程。每天定時學技能,學外語,跑步健身,盡最大可能提升自己。這樣她感覺很充實。
“我曾經做個一個夢,夢見我被身邊的朋友拋棄了。醒來之后,我感覺很害怕。因為我怕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止步不前。”她坦言。
如果不是這次交談,我根本想不到原來,小M在過著讓我們憧憬的生活之時,是戰戰兢兢,心存恐懼的。
我記不清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話了,大概意思是說,只有學習和創造才能讓人獲得幸福。
小M的故事可能就驗證了這句話的含義。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都比較大,再加上社交網絡又放大了別人的幸福,也放大了自己的恐懼,如此,焦慮感也在加劇,人的神經變得非常脆敏感弱和,很容易受到情緒和周圍環境的影響。
所以充滿刺激感的娛樂場所、充滿儀式感的冥想和靈修班、充滿誘惑力的遠途旅行……各種類型的消費產品包裝讓人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經歷了這些之后,人真的就能夠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希望中的模樣。
可是想一下,自己曾經做過的嘗試,還有身邊友人做過的事,無一例外,都沒有根本解決自己焦躁、迷茫、空虛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跟是否單身無關、跟是否有孩子無關、跟是否熱鬧與寂靜無關,只跟自己的心態有關。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學習和創造”。因為“學習”,你會感覺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當你學外語的時候,會發現語言打開了一扇門。當你學繪畫的時候,會發現原來美可以讓人如此愉悅……
因為“創造”,你會發現與眾不同的世界。為什么一些藝術家會顯得特別與眾不同,也會顯得很年輕,就是因為在他們的身體里,住著創造的因子。他們在不斷挑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