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產品中,對于細節設計、人性把握要求最高的無疑就是社區了。
簡單而言,兩個最核心的點:怎么激勵內容產生,怎么營造社區氛圍。
圍繞這兩個問題,有多種研究方式和思考維度。
用戶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行為鏈條,都折射出背后復雜的心理變化和訴求。都可以拆分成獨立的命題,來對每一個影響因素進行深度的挖掘。
關于社區產品,推薦《筑巢引鳳》,這本書出版于08年,直到今日歷久彌新。對于社區產品的設計思路自成系統、有值得深思的方法論,頗為完備。
現今社區的概念已經融入到了太多的產品中,微信微博一流的社交產品自然不必多說,其實淘寶的評論系統,各個視頻平臺的彈幕等涉及到UGC的部分、也是不折不扣的社區產品。
分幾個維度來分析一下。
1. 用戶行為周期
用戶可以分成這五個周期,每個周期的用戶,關注因素和影響因素各不相同。
每次進入下一個階段,都需要越過一個門檻,門檻之所以存在,就是意味著要改變用戶之前的行為。
其中第一道門檻,主要是渠道推廣宣傳的工作,和產品設計的關系并不大。
第二道門檻,通常是免除注冊,或者提供一個足夠誘人的故事。
第三道門檻,需要比原有產品好用,學習成本極低,和你說的故事一樣好。
第四道門檻,則需要在心理上讓他得到滿足、獲得正向的反饋。
如果用戶能跨越這四道門檻,變成熱衷使用的用戶,那么他們會幫你宣傳,會給你更多的建議。
門檻的破除學問非常深刻。每一個門檻的破除都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
比如說注冊這個門檻,是第二道門檻。處于這個門檻的人,有哪幾種類型,準備使用?懷疑者?感興趣但不確定者?挑選者?
然后完成注冊一共有幾步操作?能否簡化?
這幾步的操作中,哪些是影響用戶決策的因素,怎么簡化?
內容太多,不一一詳述。
2. 用戶心理訴求
社交網站的建立,一半是界面設計,一半是心理學。
用戶的行為千奇百怪,但是背后的動機卻是穩定一致的:互惠心理、榮譽感、群體歸屬感。
了解深層的動機,再去看奇怪的用戶行為,就會會心一笑了。也只有理解了用戶,才能更好的服務他們。
美國最大的點評網站yelp,就很好的利用了互惠心理,比如評論餐館,他會把評論者稱為“飲食評論家”,讓你有一種我也想成為飲食評論家的沖動。
如果你沒寫過評論,他會提醒你說,誒,這次該你來評論了。
這就是一種巧妙的暗示:這一切是公平互惠的,你從別人的評論中獲益了,現在該你也來評論了。
互惠心理用在增強社區互動中是非常有效也有必要的。
比如鼓勵用戶對他人的貢獻做出相同的回應。他訪問你了你,你要不要回訪?他加了你,你要不要加回去?別人推薦了你什么東西,你要不要也推薦他?
這就是通過互惠心理,引導用戶參與到社區的關系網絡建設。
3. 漏斗分析法
這是個非常基本的數據分析方法。像漏斗一樣,認為用戶在每一步是會有流失的,關鍵就在于怎么劃分步驟、并給出實際可量化的判斷標準。
要稍微注意的是,改進漏斗上方環節比改進下方環節的收益要更高,如果某一步有問題,可以把這一步單獨拿出來,若包含了很多子步驟,可以把子步驟變成一個新的漏斗,一步步衡量。
要時刻關注你的基線,這個基線一般來說沒有改動時,是很穩定的。當然要排除特殊來源流量和非線性流量中的數據噪聲。
不同類型網站的漏斗數據模型是迥異的,比如工具類的比內容類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