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聽人說某某擁有“大智慧”,某某在耍“小聰明”。那么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小聰明”呢?
大智慧的人不懂就問,不會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不懂裝懂就是耍小聰明。托爾斯泰說: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
大智慧不等于博學多才。
例如測量一個不規則器皿的容積,學者拿著測量器測高測長,寫寫畫畫還在計算時,旁邊普通工人拿去器皿盛滿水,然后倒入量杯,沒幾分鐘就測出來器皿的容積。智慧往往來源于普通的生活中,洋溢在樸素的文字里,體現在質仆的語言里。
大智慧的人能走進對方的心里,用自己的光芒影響著周圍的人。
學生樊遲曾問“智”,孔子曰:智,知人”。智慧的人面對將要合作的人,不是口若懸河,高談闊論,而是正確判斷,沉靜下來走進對方心里,發現他的愛好、憂傷、用他的善良真誠和價值來影響對方。如果他的搭檔是個心機重重的人,他的智慧就在于讓不能成為君子的人和他合作中感受他的溫暖、善良、包容,讓對方真誠善良的一面體現出來,從而合作順利。智慧的人不擔心抓一手爛牌,他的智慧就在于能夠把這手爛牌打好。
大智慧就是知錯就改,坦然面對,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犯錯誤。
太陽燦爛,還有日食;月亮皎潔,也有月食。人無完人,孰能無錯。智慧的人在犯錯后處理事后的態度和方法就表現出來他的智慧。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正確的路子大多一樣,錯誤的原因千奇百態。真正的智者在過錯中洞察原因,坦然面對,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規避犯過的錯誤,不在同一個方面犯同樣的錯誤。
大智慧就是善于聆聽,少于言表。
我們聽過三個小金人的故事。古代的一個附屬國送給皇帝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不過使者有個問題問皇帝,三個小金人哪個價值最高,他要把答案帶回去交差。皇帝召來珠寶鑒定師,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重量一樣。珠寶鑒定師怎么也辨不出哪一個價值高。一位退休的大臣聽說此事,毛遂自薦拿著三根稻草來到朝廷。他用稻草從第一個小金人的左耳朵插進去,稻草從右耳朵出來了。用稻草從第二個小金人的左耳朵插進去,稻草從口中出來了。用稻草從第三個金人的左耳朵插進去,堵住了。于是大臣說,第三個金人價值最高。使者滿意的走了。
上帝給了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言、多思考。大智慧者皆然。
智者不暴虎馮河,會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智慧的人不會空手搏虎也不會徒步過河。遇到事情會有畏懼心,深思熟慮后再行動。古代戰場上有拍著胸脯拿性命立軍令狀者,現實生活中也有拍著胸脯跟領導保證,一天當48個小時工作也要完成任務者。這樣的人勇氣固然可嘉,但是我還是認同那些在任務面前,有一點畏懼心,盡力而為者。有一個招聘司機的故事,最后挑選出來的三名司機要老板面試。老板出題,前面是懸崖,憑你的技術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點地方。第一名說他的技術好,能在離懸崖一米處剎車。第二名也說自己技術好,能在離懸崖半米處剎車。第三名說他看到懸崖就害怕,遠遠地會停下車。
老板會選哪一個人做他的司機呢?老板選了第三個人。前面兩位憑著自己的技術好,覺得停放的離懸崖距離近越能體現自己的技術水平。其實明明知道前面是懸崖,現實中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早早停下。第三名就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大智慧的人臨事有畏懼心,而不是停止不前,生活中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可怕,懼而有度,多思考,少沖動,穩穩當當把事做好。此乃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