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本來我的職業(yè)身份就很豐富了,記者兼播音兼編輯兼攝像,如果再往下細分一下還有攝助(攝像助理,扛三腳架舉新聞燈之類)、撰稿、策劃……
我曾一度有一種錯覺,我更像是一個體力勞動者,哈哈
推軌道小車絕對是一項技術活!
我居然還嫌不夠,又開始教上了普通話和演講,當起了老師。居然還要將兩項技能并聯(lián)。
但說真的,無論是當老師還是用四天時間倒逼老大和我,打磨出“娜些覃杰”的首秀演講課程,這些和“不臉”真的關系不大。
因為寫了得到征文|五個月的成長大于過去十年的總和而上了笑來老師專欄的成長記錄,被很多人關注,被很多人羨慕。標題雖然起得很標題黨,但這五個月我活得確實如拼命三郎一樣。成長率,也只有你真的爆發(fā)過一次,你才會明白需要聚集多少核能量。
人在爆發(fā)的那一瞬間是光彩奪目的,容易讓人發(fā)現(xiàn)你在香噴噴的吃肉,
和老大碰內容的過程中,愈發(fā)的相信哪有什么隨隨便便就成功的人。他從2011年起開始創(chuàng)業(yè),經歷了起起落落起起,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我當年是怎么練這張嘴的,每次去現(xiàn)場的時候我都是一腳把自己踹到鏡頭前逼著自己做現(xiàn)場導語,逼著自己去采訪,現(xiàn)場組織語言、提問……一開始笨拙的讓同事都討厭我,人家扛著攝像機挺沉的,你在那一條兩條三條四條的錄。
可當年的我居然就這么好意思了,因為練著練著,數(shù)字就倒過來了,四條三條兩條一條。終于,我基本練成了“金一條”的功夫。
所以,不要想當然的以為在電視臺工作的記者就都有拿起話筒站在攝像機前就能開說的本事。不要以為連續(xù)頭條純屬偶然。不要以為老大和我真的就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首秀搞成了……
當你是一個有成長率的人的時候,你得保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你都是一個有成長的人。
提問是一個記者的基本功。當年為了練好這個基本功,我看了很多的訪談。整理了厚厚一本筆記。
我發(fā)現(xiàn)通過看訪談就是非常好的練習提問的方式。我通常是這么做的,一個訪談之前通常會有一個背景的敘述,聽完之后,暫停,自己先提出十個問題。
之后,看完主持人的前三個問題后,我會在每次采訪對象回答完之后,按下暫停。如果我是現(xiàn)場的那位主持人我會怎么提問呢?就好像我在現(xiàn)場跟采訪對象交流一樣。
我問過之后,再來看那位主持人的提問,跟我的會有一個對比找差。當然有時也會神奇的問出同一個問題。比如,有一期柴靜采訪一個喜歡養(yǎng)寵物的小孩,柴靜采訪小女孩的媽媽,“會不會愛動物是對人失望的一種安慰?”當柴靜問完這個問題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的本子上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喜呀,原來我也可以提出這種高質量的提問。
還有一次,聽完采訪對象講完,暫停,我追問了一句“你的自信從哪來呢?”播放之后,柴靜問的也是這個問題,真是默契呀。
翻開五年前的采訪筆記,里面還有我總結的這樣一句話,“每次采訪中要有至少十個高質量的提問,提綱挈領的直接用,次要的做解說。要善于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的細節(jié),找出四五個點,要善于把景物描寫與人的心情、體驗相融合,選擇敘述性強又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
通過這種方式,央視名嘴就都成了我的老師。追白巖松的時候,看過了《巖松看日本》、《巖松看美國》……追柴靜的時候,看過她大量的人物訪談。
我經常說自己是一個笨人,這絕非自謙。現(xiàn)在每天對自己說的話也是如此,我為什么如此的愚蠢,今天的我比昨天在哪方面又少了那么一點點的愚蠢。看看五個月前十位數(shù)的公眾號閱讀量,我確認自己在成長著,當然不光是閱讀量這一個維度。
想想自己在能力及其微弱的時候,在沒有老師,沒有反饋,甚至自己也感受不到自己究竟進步與否的情況下,居然這么多年也在漸行漸遠著。可能只是知道“天道酬勤”這個簡單的道理吧。
作為一個初級階段的過來人,也讓我清晰的發(fā)現(xiàn)了執(zhí)行力的真相。人群中真的能拿出行動力去做事的也就那么10%吧。我能找出無數(shù)的佐證,專欄訂閱人數(shù)17萬多,瀏覽量2萬(很多才1萬多);報我課程的將近200人,每天打卡的20多人……
生活的真相不過是個概率而已,能拿出行動力的只有10%,更殘酷的是,持續(xù)做,這項估計又要甩掉70%甚至以上的人。從這點望過去,那10%有行動力的人,好多不過是做了而已。
做了、持續(xù)做,之后才能有一點點自己的領悟和洞見。所以,人越來越少時,路必然越走越寬。
更多時候,現(xiàn)實會展示出人們的真實想法。想要獲得驚人的成長但卻吝惜自己的付出。或者是付出最好是越少越好,收獲一定要越多越好。技能靠學就可以了,不用那么拼命的練。如果練了,你一定要給我一個及時反饋,讓我知道我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多少……
我在制定自己課程時限的時候,定的是一年期。我當時沒有參考任何平臺的課程,心里想的很單純。播音主持專業(yè)天天學天天練,要四年的時間,我每天5:30帶大家練,每天15分鐘左右,一年已經很快了吧。
誰知一年時間,居然成了最長的課程了。市面上的課最長的2個月就都上完了,而且只是上課而已。我這個坑給自己一挖就是一年。關鍵是你心里清晰的認知到,每天15分鐘練上一年才能有貨真價實的質變。但更多人還是希望自己多快好省的獲得一項技能。
于是,幾乎每天都有人問我?guī)缀跸嗤膯栴}。娜娜老師,你說我說話沒底氣,口音嚴重,甭說演講了,跟人說話都沒有自信,你說我怎么開始呢?
提這個問題的從二十歲到五十歲不等,放眼望去,仿佛清晰的看到一個人從二十歲就打算開始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了,但是一直到了50歲,居然還沒有開始?!以致于不斷的在各個年齡階段重復的問如何開始?
需要開始嗎?或說你所謂的開始一定要有一個神圣的儀式感?
問的人實在太多,我后來便決定寫一個統(tǒng)一答復了——
關于如何開始這件事,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
https://shimo.im/doc/UIHxJwKlGgY4l5mH?r=9020D9/「“關于如何開始”的好消息」
https://shimo.im/doc/5q78kDC1gnkm6gfv?r=9020D9/「“關于如何開始”的壞消息」
每次我掙扎著學習新的領域的時候,我就在想是不是當初學習**時,這也是一個必經階段啊。每想到此,便沒有二話地繼續(xù)深扎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至少要先掙扎著學好一項技能,當你學習其他的時候,才能去掙扎著開始。而當你真的開始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在哪個領域深扎了多久,也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