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xiāng)愁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記得很小的時候,余光中這首《鄉(xiāng)愁》就被我們背誦吟唱。從那時起我們的大腦中就出現了“票”這個概念。
而我們今天我們討論的主角就是油票的遠房親戚——火車票。
提到火車票,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春節(jié),想到了故鄉(xiāng),想到了故鄉(xiāng)的親人們。然而春運時期的“一票難求”卻總能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中無情的拉回現實,給我們歸家的旅途增添了一絲陰影。
火車票總能讓我們倍感親切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一絲絲的焦慮。
沒到年關,“一票難求”、“黃牛黨”、“春運”、“人山人海”這些概念就像夢魘一樣時時浮現在我們的大腦之中,揮之不去。就連人們彼此見面的問候語都改成了“搶到票了嗎?”
下面就讓我們來談談這枚讓我們愛恨交加的火車票。
1、供需關系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過:你只要教一只鸚鵡,讓他學會說需求與供給這兩個詞,他就成了一位經濟學家。
可見供需定律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為何春運有如此大的需求呢?
①、在中國,因為地區(qū)的資源和發(fā)展的不平衡,使大量的勞動力遷至資源充足、經濟發(fā)展的地區(qū)尋求就業(yè)機會。人口大規(guī)模的流向這些經濟發(fā)展的城市和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的戶籍制度又比較復雜,落戶難,定居扎根的成本高,即便是在當地打工多年,依舊難以生根。
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致使百分之八十的人身處他鄉(xiāng)。而又由于制度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長期分離,再加上春節(jié)回家走親訪鄰又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致使春節(jié)回家過年的愿望異常強烈。需求彈性很低,近乎剛性需求。
②、以現有的價格來分析,乘坐火車的性價比遠高于汽車、飛機和自駕等其他交通方式。很多人從經濟性的方面考慮,更愿意乘坐火車。這樣進一步擴大了對火車票的需求。
③、由于巨大的受眾群體,自然產生巨大的利益驅動,致使“黃牛黨”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大量票源,轉手倒賣,進一步加強了可得票源的緊缺感。
④、雖然每年都會加開列車,提升運力。但運力不能為滿足春運的需求而隨意的提升。否則就會造成淡季資源的巨大浪費。
由于以上的種種原因,我們不得不面對火車票供小于求這個現實。而供小于求這個現實必然增強票源的稀缺性。增強的稀缺性必然要由提升的價格來買單。由于政府的管制,穩(wěn)定的票價與票源稀缺性的增加導致了短缺,商品一旦短缺,單純的從價格方面來獲取就受到了限制。必須引入除價格以外其他方式競爭的加入。這也就造成了“一票難求”的局面。
想要打破這種局面,那就要把火車票當成一件商品交與市場,讓火車票的獲取由價格說了算。
2、火車票必須漲價
薛兆豐老師因早年提出“火車票價不夠高,必須漲價”這個觀點而被罵了17年有余。想想還挺恐怖的。回首以往,我突然覺得這部分人里面一定還有我,而且排名還挺考前。(哈哈,薛老師,對不住了,原諒以前我的年幼無知,才疏學淺!)
為什么火車票必須漲價呢?
①、回家過年并非剛需
回家過年是剛需嗎?很多人認為是,剛需的商品,價格就不在起作用。如果是剛需,那就是說無論多貴的票,人們都要買來回家過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親眼看到公司里有些人為了每天七八百塊錢的加班費而推遲到年后才回家。
這就說明回家過年并非剛需,起碼對這些人來說不是剛需。理論上也不存在什么絕對的剛需,需求是隨價格變動的。一件商品,價格足夠高就變成了奢侈品,價格足夠低就變成了必需品。所以回家過年并非剛需。
②、不提價的危害
對鐵路部門而言,低廉的票價,不僅利潤低,有時還會面臨虧損,導致服務質量的降低。
對整個社會而言,低票價還會導致整體社會效益的降低。經濟學中,商品的價值由需求決定,即使售價低于其真實價格,市場也會用它無形的手從其他地方對散失的價值進行彌補。
如今的低票價造成了“擁擠的長隊”,“黃牛黨”等現象。而散失的價值就需要人們用時間成本(排隊,起早貪黑刷票)和額外的金錢成本(出高價從黃牛那里購買)為之買單。
人們在排隊或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車票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和時間的巨大浪費。使社會整體效益降低。
③、提價帶來的好處
而價格的提高,恰恰是過濾掉了那些對回家過年沒有那么強烈需求的一部分人。分散了集中的需求。
將火車票的定價交與市場,由價格來決定。票價提升必然導致需求的降低,從而促使供需關系的平衡。由于現實價格與真實價格相差無幾,就避免了尋租現象的“黃牛黨”。進而良性循環(huán)。
由于可以通過高價格買到火車票,人們不會再為一枚火車票而四處奔波,勞心勞力。這節(jié)省下來的精力和巨大的時間資源就可以用在金錢的獲取上,而獲取金錢必然要提供價值,這樣就會促使整體社會效率的提升。
3、“黃牛黨”的貢獻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有一篇很重要的論文《一種價格管制理論》,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命題是:
①、價格管制必然導致資源的耗散
②、人是損失最小化的動物,人們會依次選擇那些能夠最大程度挽回價格損失的競爭方式,從而使的損失最小化。
拿火車票來說,它實際價值與真實價值之間的差值,就是資源的耗散。而人們會優(yōu)先選擇那些能夠最大化程度挽回價格損失的競爭方式,比如:排長隊,找黃牛,起早貪黑上網刷車票等方式。這些方式變相的將那些散失的損耗加在人們頭上。變相的提高了價格。
在需求大量增加,供給卻無彈性的情況下。實際需求數量與供給量的差值就導致了短缺量。經濟學上,短缺是因為價格被管制所導致。短缺的商品,價格失去了部分的作用,即僅僅依靠價格買不到,人們還必須加入除價格以外的其他競爭方式。
由于火車票的稀缺性,人們愿意支付的價格明顯高于車票的實際價格。二者之間的差額就形成了經濟學上的“租值”。可觀的“租值”成為尋租者追求的目標。于是腐敗和“黃牛黨”應運而生。
黃牛黨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票源的進一步稀缺,但卻為社會節(jié)約了無謂的損失。很多時間成本高的人在黃牛黨那里得到了福利,他們不需要排長長的隊伍,也不需要起早貪黑的刷票。只要多加幾十到上百塊錢,票就輕松搞定。黃牛黨為這些人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這群人恰恰可以利用這些時間為社會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
以上分析,僅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春運問題。然而火車票真的只需要提價就能解決問題嗎?
或許并沒有那么簡單。
《牛奶可樂經濟學》中談到這樣一個案例:
為什么暢銷書通常賣的便宜一些,而熱門的電影票卻很貴。書中給出的解釋是:暢銷書的需求受外界的限制較小,主要受價格限制,彈性比較大,價格稍微調低就會造成需求量的大增。而熱門電影票卻不同,因為其受電影院的限制,彈性低,熱門電影票即使不降低票價,也能達到場場爆滿,即使降價,因為已經幾近飽和,需求量的提升并不高。所以生活中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在現實社會中,經濟學原理并不是單獨起作用。我們在用經濟學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外界條件的制約。
就拿火車票來說,票價是否要提高?提高多少?(面對彈性如此之低的需求,提高300、500、還是1000)由誰來提高?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將經濟學與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鐵路在中國具有的特殊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政府的管制作用,火車票的公益性,打造和諧社會,社會公平等角度考慮,或許才能得出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