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在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無意中搜到了電影《黃金時代》。
此時代非彼時代,電影講的是民國時期的女作家蕭紅的黃金時代。
看完這部蕭紅的《黃金時代》之后,就深深愛上這個倔強而又寂寞的女子。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香港時寫下的,在香港的《星島日報》上連載,那時她還沒有病倒,然而蕭紅的心境已經(jīng)是寂寞的了。
呼蘭是蕭紅的故鄉(xiāng),是她出生、長大的地方。
蕭紅的故居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呼蘭區(qū),是清末傳統(tǒng)的八旗式宅院。
在《呼蘭河傳》中,她寫道:
“那里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默默地。”
“晚飯時節(jié),吃了小蔥蘸大醬就已經(jīng)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塊豆腐,那真是錦上添花,一定要浪費兩碗苞米大蕓豆粥的,一吃就多了,那是自然的事。豆腐加上點辣椒油,再拌上點大醬,那是多么可口的東西。用筷子觸了一點點豆腐,就能夠吃下去半碗飯,再到豆腐上去觸一下,一碗飯就沒了。因為豆腐而多吃兩碗飯,并不算吃得多。沒有吃過的人,不能夠曉得其中的滋味。”
“晚飯一過,火燒云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就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子,往墻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他媽的,你們也變了。他的旁邊走來一個乘涼的人,那人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diào)的。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在這種的寂寞環(huán)境中過去的。這在她的心里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蕭紅最后的日子,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今,蕭紅的墳?zāi)辜拍毓铝⒃谙愀鄣臏\水灣。
在游泳的季節(jié),年年的淺水灣該不少紅男綠女呢,然而躺在那里的蕭紅是寂寞的。
愈讀《呼蘭河傳》
就愈想去真切地看一看
坐著綠皮火車,到那個小鎮(zhèn)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