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抽出時間讀了木心先生的一本詩集,很漂亮,就像在講述真實卻又幻滅的故事。誠懇又抽象,眼界高遠,筆觸粗糲,詞句單獨欣賞起來好像無深意,疊放在一起卻顯得蠻可愛。這大概和木心先生的本性相同,木心先生也是一個態度誠懇,又有些孩子氣可愛的人啊。
木心的可愛在詩中有著很多的體現,在《哈理遜的回憶》中,木心寫到“屠格涅夫來了,我被派去領他參觀,我敢請他說幾句俄文么,他那模樣像只白獅子,啊呀呀,好一口流利的英語,令人失望透頂了”。我雖沒有看太懂木心先生想表達什么,但我總覺得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在里面,頗具可愛性的諷刺。詩集中的諷刺我認為不少,《女優的肖像》通過對眾人觀看年輕女優演悲劇的反應,表達一種對人性深處感動的懷疑。《貴客》中木心對本維托尼,維多利亞女皇,運動,上帝,摩爾人的建筑風格作出了不少妙言后,詩中的拜杰瑞公爵一反之前輕浮的態度,認為木心是尊貴的客人,木心則用平實的語言實現了頗有靈性的藝術報復。而這種藝術式的譏諷只是木心作品中展現出的一點星輝,我認為木心詩集中最偉大,最可愛的則是他對于美的執著,對于藝術的追求。
我不記得我在哪里看過,好像是《文學回憶錄》,木心先生說自己不得愛情,不得富貴,唯有追求藝術才得以完整。這在我看來是極其符合的,木心先生對于藝術的執著體現在他的《帆船頌》,他寫道,帆船有性格,有一身的命運,破舊的帆船擱在船岸上,住著一家誠實的善心人,帆船能駛進童話,神話,輪船就駛不進。這將木心先生的執著展現的淋漓盡致,是內心對于古典美的堅守與歌頌,詩中的帆船對于木心先生來說就是美的縮影,絲毫不畏外來的沖擊,依舊做最真實的自己。木心先生的可愛就在于他的真實與誠懇,他的詩敘事的感覺極好,平淡,不無聊,細讀來就像生活,比如在《道路的記憶》里前三節平淡如水的敘事,卻有著類似于時間性的波動感,恍惚中,猝不及防的感動。他在最后一小節寫道,新校址在西郊簍斗橋,據說是明朝米家的花園,不過木石亭榭均已不在,進門后的一座石橋還是舊物。我能看到他對于變遷的惆悵,但他依舊選擇在殘忍中保留對美的信賴,這就是木心先生的誠懇了。
整部詩集中我最喜歡兩首,《而我輩也曾有過青春》和《夢中賽馬》。
《而我輩也曾有過青春》
二戰結束后的上海街頭
充斥著美國的剩余軍用物資
高幫結帶的皮靴
是我的一時之最愛
小罐的什錦起司
冷吃熱吃都要得
巧克力,石硬,奇香
咬嚼起來野蠻文明兼而有之
試想,藝術學校天荒地老的宿舍里
吃美國大兵剩下來的飼料
讀俄羅斯悲天憫人的小說
八年離亂熬過去了
人躺著,兩腳高擱在床擋上
滿腦子意大利文藝復興法國印象派
這便是我輩動輒大言不慚的黑色青春
這首詩充滿了木心先生的自嘲,以及對于自己青春的感慨,歲月奔走,孤獨如常,木心先生一直追尋著美和理想,忽略肉體的困苦,初心不改,這是很難的,但木心先生做到了,榮辱一身過,貴賤一身兼,樓高清入骨,山遠淡失巔。這就是木心了。在磨難中練就了韌性,靠心中的藝術鑄成骨,浪漫而自由的活著,這段歲月被木心先生自己總結為:“那種吃苦也像享樂似的歲月,便叫青春。”
而《夢中賽馬》則還原了木心困苦時的心路歷程,
《夢中賽馬》
成名,好像夢中賽馬
成名是再要無名已經不可能了
回想過去的三十年,四十年
每秒鐘窮困,每步路潦倒
陰霾長街,小食鋪
幾個難友用一只酒碗輪流喝
那種斯文,那種顧盼自雄
屢戰,屢敗,前途茫茫光明
每秒鐘每步路都窮困潦倒
三十年,四十年過去了
成名,好像夢中賽馬
再要隱姓埋名已經不可能了
這時木心回想當時孤獨困倦到了頭的日子,所幸藝術出現了,然后木心先生對困苦訴說著浪漫。日子難過的時候,就簡單的行走,這就很浪漫。生在任何時代,我都是困苦的,所以不要怪時代,也不要怪我。然后木心加倍的熱愛生活,直至歲月的盡頭,這就是為了生活而活的一種美吧。這首詩的敘述十分動人,畫面是黃昏色的,彌漫著雨水的黃昏,呼吸著微微發皺的空氣,木心先生終究還是嘆了口氣,這也是一種迷人的姿態吧,只屬于木心的姿態。
再來說一下詩集的藝術特色,總體來說是以美為核心的產物,就像一顆晶鉆在日光下折射出的道道光芒一樣,那顆晶鉆是核心的美,它折射出的光芒就是散落在詩集各處的星輝,整部詩集寫實而浪漫,擁有著濃郁的畫面感,詞語排列次序的遞進感延展出自然性,部分作品有著史詩即視感,充滿了哲理性,也有部分作品令人倍感親切,似乎就發生在身邊。
《火車中的情詩》寫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去羅馬會女友的青年的故事,寫實而浪漫的講述了生命與愛的關系。《永井荷風的日本國》寫日本的氣候,天象與草木,黑潮的水流所浸的火山質,初夏或晚秋的夕陽將永遠緋紅,中秋夜月的山水將永遠靛青。色彩明鮮,有濃郁的畫面感,包括《伏爾加》和《寬容的夜色》都是典型的有著濃郁的畫面感,最為突出的是《色論》,不僅是濃郁的畫面感,竟把色彩的性格都繪了出來,俏皮可愛,有趣的緊。但我認為詩集中最特別的手法還是對于詞語排列次序的善用,木心先生是這方面的大師。《謝肉節的早晨》描寫下雨的情形,“屋檐都滴著水,滴著,滴著。”簡單的一句,延展出聲音與畫面,難能可貴。《伊斯坦堡》第三節,“石板街道,老木屋,夤夜失火的船。廢棄的港口,野狗,垃圾,街車。女眷幽閨,奴隸市場,負重的人駝。禁酒的戒令,回教托缽僧客棧。紀德,芮爾瓦,戈蒂葉,福樓拜。他們才是伊斯坦堡的舊情人。阿麥特拉辛說,一個地方的風景,在于它的傷感。”這節充滿了平實的名詞排列,絲毫無刻意的流露出一種詩性,歷史的代入感也極好,吹著時代的風,看見的卻是世紀年輪的轉動。還有《蒸汽時代》,“眼前展開一片沒有樹木的平原,如此的無邊無際我已經不習慣了,幸虧空曠的地段并非很長,馬車已駛進城里的石砌街道。”這段就有一種十分自然的推移感,場景的代入沒有深思,一切都在靜悄悄的發展,極為合理的發展,這就是詩中的自然性了。而特別的如《巴黎六條新聞》和《多羅德婭》,讀起來有一種史詩感,抽象而哲理,當然也有令人倍感親切的《從前慢》,早先少年時,誠誠懇懇,日色慢,車馬慢,鎖也好看,一生愛一人。
淺看這本詩集已蠻漂亮了,令人感動的不僅是詩的內容,還有木心先生的青春,以及人生旅途上對于藝術和美的不斷追求,不改初心的誠懇,熱烈的注視著時代變遷的眼眸。用木心先生的話來結尾,“行人匆匆,全不知路上發生過的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