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友和筆友艷艷前兩天發給我《培訓師的21項技能修煉》一書,昨天我迫不及待花了3小時將395頁電子文檔翻閱了一遍,今天再重點鞏固了部分章節。這本書是一本純干貨書籍,是一個培訓師成長的手冊和工具書,是作為一名內訓師和想成為職業培訓師的新手的基礎讀本。書籍從課程開發、課堂呈現、培訓保障、精彩演繹、成長之道五個方面全面的講解了培訓師的成長之道和21項必修技能,十分全面和具體。
? ? ? 在集團講了兩次企業文化的課程,第一次是老板臨時有事,我提前半天接到消息,硬頂上;第二次是正式給一個分公司的員工講課,老板沒有任何要求,只告訴我去講。這是我到長沙以后第二次上課,也是職業生涯為數不多的講課式授課。看完培訓師的21項修煉,我認真梳理了自己在備課、講課及課堂互動等方面的問題。
? ? 前期開發是好課程的開端。課程開發我認為是講課的最重要環節,因此我在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最多的,在接到任務后,我便開始收集內容和案例,然后進行梳理,將內容串聯起來。而我卻忽視了最基礎的需求調查,在備課階段我只是知道參訓人員是一個公司20多名員工,大部分是新入職的員工,他們叫什么名字?主要骨干分別是什么樣的成長經歷?他們希望在課程中收獲什么我都沒有做分析。我的備課是建立在我認為的企業文化如何學以及別人眼里的企業文化是干什么的角度。就如書中說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做需求調查的培訓就有如不了解病情的醫生的亂開藥。那么做了需求調查,調查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全面、有針對性,你所開發的課程是不是真的圍繞需求來體現的呢?培訓需求調查中的背景調查和內容調查是最重要的,培訓調查的方向又可以多種多樣,如訪談、問卷調查、觀察法、考核、資料調查等,而是不是每個培訓都需要運用這些調查方法,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培訓調查方法和形式更重要的是為做好培訓服務的,只要達到了需求調查的目的,可以多種多樣。
? ? ? 需求做好了是完成了課程開發的第一步,接下來就要搭建起課程的模型和結構,以及取一個好的課程名稱。我相信上很多課程上完以后,問大家感覺如何?許多人都回答好,但是接著問好在哪里?卻說不出重點來。好的課程不論是在形式、呈現方面要有表現,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內容。就如同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的主題好的素材一樣,培訓師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編輯、讀者,從文章的內容、結構、語句、表達、措辭都要思考,寫文章是選擇詩歌、小說、散文、議論文還是雞湯文?是采用平鋪直敘?倒敘?總分總?還是總分?書中介紹了PRM課程開發模型,這個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培訓模型。PRM是“現象呈現”(phenomenon)-“原因分析”(reason)-“措施及解決方案”(measures)的簡稱。對于我這樣的新手,完全可以借用這用的方式來確定課程的模型。但是它的應用范圍比較狹窄,在我的企業文化課程中就較為有限。而在流程化和結構化方面,則體現到整體和細節上,我在企業文化的課程用了兩個案例作為引入,可是案例的引入和后面具體企業文化內容的銜接卻做得不夠順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選擇案例與要呈現內容的匹配方面,另外一個就是轉變與銜接的技巧方面。
? ? ?再說到案例的選擇和PPT呈現,這兩個方面就如同一座大樓已經建立起來了,要如何裝修如何完善大樓里的每一個房間。在選擇案例時,課程引入部分我最開始用的是海爾和諾基亞的例子,后來田老師建議我的案例并不具備代表性。這就體現到了案例設置的原則和方法,以及要避免的問題上了,畢竟誰也不想住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裝修風格的房子。企業文化課程的案例最好是能夠源于自己的行業,自己的企業內部,員工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最好是能夠跟學員有共鳴的,當然又要讓員工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而PPT的呈現則是一個技術活和腦力活,在我的概念里面一個沒有一點美學概念的人大約是做不出美的PPT的。PPT不是將WORD內容換個模式呈現,也不是講師照本宣科的尺碼,也不是學員做筆記的課本,它需要邏輯化、視覺化。書中講到PPT的整體要求是: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圖。企業文化課程中的故事和案例在PPT中只能變為一張圖或者一句話,具體的內容要靠講師來口述。
? ? ?課堂呈現決定課程的成敗。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如果這一分鐘沒有把握好,那么再多的準備也是白搭。去上企業文化的課程時,我特意換了一套職業正裝,在一個非工作日非正式環境中,這個裝扮給我加了幾分,至少學員見到我直呼:“陳老師!”當然我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比如互動較少,比如時間控制不合理,比如開場白、結尾設計呆板,比如聲音語言、身體語言不到位,比如現場問題處理不及時,所有這些問題都在書中有詳細的解決方法和專業分析。
? ? ?(下回接著講。成長的路上要學習和進步的太多了,感謝我遇到的親人、領導、同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