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活法》:圣人匠心 大道至簡

作者|五花馬


讀完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并了解他的生平創舉后,掩卷沉思,夜不能寐。這完全顛覆了我對暢銷書的偏見,對名人成功勵志學的防疫,觸及靈魂,震撼心靈,一時間思緒飛揚,心潮澎湃,仿佛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恨不得仰天長嘆:天不生稻盛,萬古如長夜。

稻盛和夫,現代日本商界無可爭議的傳奇人物。一手創辦京瓷、KDDI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他的經營哲學被日本企業界奉為圭臬。

稻盛先生帶給世人的震撼與傳奇,難道就在于他創辦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安置了成千上萬人的就業嗎?如果是,那企業的終極價值是什么?如果不是,稻盛的影響力又因何而來?

彼德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企業的目的是進行五種自我修煉,依次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學習、系統思考。然而,這五項修煉提高的都是一種能力,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探尋企業存在的意義,不得不對照人的存在需求,根據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的的人生需求的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

以此為前提,探究稻盛的人生與經營,其最高層次的需求,即他自我要實現什么呢?企業領袖仍然會生老病死苦,這樣的人生又有何異于常人之處呢?

或許,最終能解釋世界的只有哲學。道是自然的規則,自然是道的集合。

因此,稻盛和夫的貢獻,除了在商業領域取得令人矚目傳奇業績之外,更在于他以世俗社會公認的企業領袖的最高成功為起點,將企業家精神追求推向了一個更加原始高遠的空間,直接與人類幸福和靈魂自由鏈接起來。

在全書八萬字的篇幅中,稻盛先生像是親切平和地坐在你的對面,將平生經歷娓娓道來,在他通俗生動的講述里,我們得以領略,他是如何達到了今天的這種境界,他的理念有哪些,他為何會有這些理念,以及剩下的人生道路他將如何度過等等關于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與經營的重要體驗。

●并非天賦異稟的人生軌跡

傳奇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自帶光環降臨于世的。

稻盛和夫曾經是一個倒霉透頂的人。幼患急病,命懸一線,從中學到大學,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每逢升學考試,總是會陰差陽錯名落孫山,最后勉強進入當地的鹿兒島大學。畢業找工作又是屢屢碰壁,最后好不容易進入一家叫“松風工業”的公司,這家企業卻經營慘淡,瀕臨倒閉。

被迫辭職后,與幾個老同事歃血為盟創立京瓷,篳路藍縷,朝不保夕。苦心經營,十年間京瓷成為世界級優質企業。1984年設立日本首家民營電信公司DDI。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設立“京都獎”和“盛和塾”。2010年臨危受命擔任宣告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的CEO,使之扭虧為盈。

回顧概覽稻盛商業歷程,無論是世界級企業的成功,還是神話般的力挽狂瀾,都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深刻本質是一個個商業體在稻盛的引領之下,始終堅持“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根本的判斷基準即出發“原點”,“敬天愛人,利他之心”就是稻盛經營企業和為人的原點,也是其哲學思想的概括。圣人匠心,大道至簡。無論外界如何紛擾,這一價值觀都不為之左右。它并非勵志雞湯,乃是融合了儒、佛、理和中國古代經典的精髓。稻盛和夫將它們拾起細細打磨,成為當代管理的“天道”。

●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修煉靈魂

稻盛對其生活的社會現狀感動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質是富裕的,精神卻很空虛。衣食是豐足的,禮儀卻很欠缺........”所以,開宗明義,他提出一個最根本的關于人的問題:對這個時代來說,人為什么活著?

人生在世都是在體驗各種各樣的苦和樂,在被幸與不幸的浪潮沖刷中,不屈不撓地努力活著,把這個過程本身當作“去污粉”,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性,修煉靈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經營,孜孜不倦地修煉,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人有時候可能會憎恨神佛,為什么只有我吃這樣的苦頭?但是,正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有必要認為正是這樣的苦難,才是對修煉靈魂的一種考驗。所以,當有人問“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時,稻盛的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稻盛先生同時關注生意和生命,有人說他是一個像菩薩一樣的企業家。中國企業界對稻盛和夫這個傳奇式的商業人物關注度一直不高,原因就在于中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大都忙于經營自己的生意,無暇顧及他們認為務虛的話題,比如生命的意義,還有一部分企業家認為稻盛和夫的言論近似空談,企業的經營績效是“硬道理”。縱覽稻盛一生的經營績效和人生哲學,中國的企業家或許應該有所借鑒。

●簡單的原則是不可動搖的指針

靈魂取決于“人生態度”,它有可能得到磨練,也有可能產生污點。不少世間少有的英才,由于沒有崇高的精神而誤入歧途。才智越是不同凡響,就越是需要指引方向。

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學,形成人們的精神品格。因此,根據什么樣的哲學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這就決定了他的人格。那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哲學呢?稻盛說是“做人準則是否正確”,這是類似父母給子女言傳身教的那么簡單而樸素的教導,是人類自古培養起來的倫理道德。

稻盛27歲創辦京瓷公司,他說盡管當時他對于經營一無所知,但他單純地堅信,若從事違背人們廣泛接受的倫理和道德的事情,則最終一事無成。倫理道德本來就是人類的智慧結晶,也是規范日常事務的堅實基礎。

談起”德“,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復古。但是,人格的陶冶應該沒有新舊。中國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在其著述《呻吟語》中明確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即:”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這三個資質,換言之就是“人格、勇氣、能力”。

“常有人問我經營的技巧和秘訣,一旦我說出我的一貫主張,大多數人都露出詫異的表情。他們懷疑,僅僅知道這些簡單的道理,用這么原始的辦法就可以作好經營嗎?”在稻盛看來,對一個合格的經營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復雜的知識和理論,而是懂得珍視那些看似簡單,引導人們采取正確生活態度的原理原則,即哲學。這種哲學“不是晦澀難懂的書桌上的學問,而是從經驗和實踐中產生的生動的哲學”。這些哲學看上去“像小學教室里貼的倫理或道德紀律方面的標語一樣”。

稻盛“沉穩中藏著精明”。他的這種“精明”表現在,在面對紛繁的頭緒和各種各樣的利益誘惑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視線始終不偏離他真正想要的。這與那些頭腦靈活、一看便知其精明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能對周圍的各種信息和利益關系迅速做出反應,以至于陷入“復雜性之災”之中。相反,“沉穩中藏著的精明”表面看是愚鈍、低效率的,也正是由于這種愚鈍和低效率,把一些多余的信息和利益誘惑自然地屏蔽了。

稻盛把這種表現為無能的能力稱為“回到原點”的能力。只有回到原點,才能具備把復雜事物簡單化、直截了當把握本質的“高遠視野”。只有遠離自私利己的狹隘心胸,擁有光明磊落的利他心懷,才能擁有這種“高遠視野”。

●從努力工作中體味人生的真諦

那么,具體怎么做才能砥礪人格,磨練精神呢?稻盛認為,人格的形成也是通過工作的完成而實現,哲學產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練。“精進”并不需要脫離世俗的社會,工作現場就是最好的磨練精神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精進”本質上是“靈魂的質量”的提升。提升的不二法門,就是讓身心置于困苦中粹煉,稻盛把痛苦和磨難稱作“去污粉”,其功效就是洗去靈魂上的污濁。即使你的努力在現實上沒有回報,你的靈魂也在苦役般的努力悄然中得到提升,這才是真正的回報。他把這種回報看不見或不明顯的艱苦努力稱為“田間的精進”,意為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不是以馬上得到的回報而是以長期回報作為投入的動機。

●改變“思維方式”

如何才能使人生過得更美好,收獲更幸福的果實?稻盛給出了一個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所謂能力,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資質。所謂熱情,是指從事本職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態度,是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進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這兩個因素都可以分別用零分至一百分表示。因為是乘法,所以即使是有能力而缺乏熱情也不會有好結果。相反,自知沒有能力而以燃燒的激情對待人生和工作,那么比賦予先天資質的人得到的結果好得多。

思維方式是精神應有的狀態,對待人生的態度。思維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負數,它的范圍從正100分至負100分。即便有能力,有熱情,但是思維方式卻犯了方向性的錯誤,僅此一點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其實,稻盛所說的“熱情”,不是一種隨現實的挫折而降低的熱情,而是一種宗教式的、隨挫折而上升的熱情。這種誓愿和熱情,與儒家所講的“誠”和“誠意”是相通的。如果說“思維方式”和“熱情”正好相當于儒家所講的“正心”和“誠意”,那么他所講的“能力”也正好相當于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

稻盛頓悟這個道理是通過小時候的一場病。他的叔父得了肺結核,他總是捂著鼻子走過叔父的房間,而他的父親和哥哥毫不猶豫地承擔起看護他叔父的責任,結果他父親和哥哥安然無羔,他卻被傳染上了肺結核。病中他看了一本書有一句話讓他震撼:“我們內心有一塊吸引災難的磁石。生病是因為有一顆吸引疾病的羸弱的心。”他深切地意識到,“消極思考的內心吸引了消極的現實”,“心相”就是現實。

凡事往好的方面著想就是積極的思維方式。比如,積極向前建設性的思維;有一顆感恩的心,具備和大家一起行動的協調性;樂觀的接受;充滿善意,有理想,態度溫和;不惜努力;知足,不自私等等。

思維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對于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去面對,接受挑戰,這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說,面對困難不逃避,直面應對。努力到上帝都想伸手支援為止。

可是,這簡單老套內容真是一個傳奇企業家的成功之道嗎?稻盛說正因為如此簡單,才絕不可輕視它,不僅要用腦筋理解,還要用靈魂領悟,使其變成你血肉的一部分。可是,知易行難,大部分都做不到,心相不改,坎坷多難。

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相當于儒家所說的“正心”和佛家講的“存善念”。心相一旦不正,善念一旦不存,身就會悄悄地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稻盛先生說“如果要尋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許就是這一點。亦即,也許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堅持了一條單純且強有力的指針——追求人間正道的做人準則。” 這是一種大覺悟。

●實現胸中大志的“宇宙法則”

按照稻盛的哲學,凡事往好的方面著想,發揮才華,時常傾注激情,這是引導人生走向成功的王道。

稻盛理解的“宇宙法則”是:人生與心念一致,強烈的意念將以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描繪美好藍圖的人,他就能迎接美好人生。若是思想消極,其人生也將不如意。這樣的法則在宇宙中發揮著作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讓一切更加美好,使一切進化發展的力量,這也可以說是宇宙的意志。如果能夠很好遵循宇宙意志所產生的趨勢,那么就能給人生帶來成功和繁榮。如果背離該趨勢,那么等待的結果將是沒落和衰退。

通過觀察發現,成事的人大多都是自我燃燒型的人。“熱愛”是最大的動機,意愿也好,努力也好,成功之路也好,所有這些基礎都是“熱愛”。

●自律的“王道”人生觀

現代化發展,科技進步,物質極大豐富。但是,人們卻遺失了高尚精神和美好心靈。隨之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最典型的莫過于生態環境的惡化。按照稻盛先生的方程式,技術很高,熱情很大,但是,如果忘記努力提高思維方式------哲學、理念、思想,那么就將會給地球帶來莫大的災難。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哲學”。要課以自己比他人更為艱苦的人生,并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誠實,認真,真直……嚴格遵循這些看似簡單,容易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或人生態度的不可動搖的根基。

以哲學為基準的人生,要約束自己,束縛自己,甚至多數場合伴隨著痛苦。究竟要選擇兩條路中的哪一條路,當你猶豫彷徨時,稻盛建議遠離利益,選擇那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因為這是人生“本來應該”走的路——我們就是要選擇這樣愚直的,艱辛的生活方式。

比如,超越自我。既然熱愛是最大動機,如果不熱愛怎么辦呢?不管怎樣,首先,竭盡全力全神貫注于本職工作,此時最重要的是“戰勝自己”。所謂“戰勝自己”就是要抑制利己欲望,自我告誡不要姑息自己。否則,既不能成就任何事業也不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具備的能力。

但是,完全消除私欲,保持利他之心,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太可能完全做到。對此,稻盛認為雖然最終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但是為此努力自省就值得尊敬,因為這是符合佛的慈悲胸懷、順應宇宙意志的行為。

以上關于稻盛先生人生哲學的脈絡梳理,給我最大沖擊的是他關于宇宙意志和命運因果的解釋,簡明生動,微言大義,引人思索,縈縈繞繞,意猶未盡。

1.宇宙意志

東方儒道釋與西方物理學宇宙大爆炸學說的結合。宇宙最初只存在少量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通過大爆炸而結合,生成構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介子,和電子結合后,產生名叫氫原子的最初原子。各種各樣的原子還有分子被生成,不久有了高分子,直至產生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對宇宙進化越了解,你就越會認為其中一定存在著所謂“偉大之物”的意志,使萬物成長進化的意志。愛心真誠以及平等善待一切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整個宇宙當中,使整個宇宙朝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對于世間萬物都懷抱“凡事往好的方面著想”的利他之心,有愛心,不懈努力,順應宇宙潮流就能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與此相對,憎恨,仇視他人,只顧利己之人,其人生將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人生是思維所結的果實,這種想法已經構成許多成功哲學的支柱。“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必須有強烈的愿望,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是使事業成功的原動力。愿望本身就是你潛藏著使愿望變成現實的能力的證據。

意念并不一定馬上就表現為結果,因此人們也許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用二十年,三十年或更長時間來看的話,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他們自己曾經在意念中描繪過的。所以,首先要有純潔美麗的心靈,這是思考人生態度的大前提,也是宇宙本來具備的“意志”。

2.命運因果

他說,命運與因果定律支配著每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是經線,因果報應則是緯線。人生并不能完全被命運所掌控,是因為因果定律的力量在發揮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善行并不一定帶來善果,是因為命運的干擾。因果報應法則的力量比命運稍微強大一些。掌握人生的這兩個力量之間也存在力學關系,因果定律的力量略微超過命運力量。所以,即使是與生俱來的命運,能夠通過利用因果報應的法則加以變。因此,思善事,做善事,就能將命運引向美好。

他認為人的內心有多重結構,是由多個同心圓分層組成的。從最外層開始依次是:1.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識和倫理;2. 感性:掌管五感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3. 本能:為了維持肉體的欲望;4. 靈魂:是圍繞在真我之上的現世的經驗與孽;5. 真我:在內心深處,是核心部分。充滿真、善、美。

在內心深處,有“真我”,周圍纏繞著“靈魂”,而本能覆蓋在“靈魂”外側。在人類出生、成長的過程中,內心從里到外逐漸變得多層。相反隨著年齡的老去,從外側起逐漸“剝離”開去。比如癡呆的進程是,首先知識、理論等推論方面的知性作用減弱,產生出孩子般的感情,不久感情或感性遲鈍,本能開始暴露出來,最終本能淡薄,慢慢接近死亡。

這里重要的是構成內心的核心部位的“真我”和“靈魂”。真我是萬人共同,靈魂則因人而異。從外向內進行徹底的心性的磨礪就是修行。所謂醒悟,是指徹底磨煉心智,直至真我。

普通如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幾乎不可能通過磨煉心智實現真我,怎么辦才好?通過使用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遵從發自真我和靈魂的理性和良心,向內心灌輸堅定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也就是說,堅持“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他人”的思維方式,不隨心所欲地追求或貪圖超出需要的“知足”的人生態度。以這樣的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積善行德,就能磨煉心智,達到醒悟的至高境界。

任何東西對宇宙來說都是必要的也因此而存在。所有的人都得到上天賦予的作用,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也許從整個龐大的宇宙來看,一個人的存在實在渺小。但是,無論如何渺小我們大家都有存在于宇宙的必然性。

既然我們的生命是價值的,是偉大的,如果碌碌無為地度過這個有價值的人生既是浪費,又是違反宇宙意志的。所以,一是真正心無雜念過好“現在”。二是有義務認識自己的責任,終其一生去努力磨煉靈魂。

以上是稻盛先生哲學的起點和終點,在他的思想體系和邏輯關系里,一切得以自圓其說,不由令人信服。

最后,稻盛先生說:在日益煩亂的社會中,人們好像在黑夜中探索前行。我們每一個人理解各自肩負的崇高使命,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努力勤奮地工作、心懷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誠懇地反省并約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磨煉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義。除此之外我以為沒有別的活法。

“思想如哲學家般深遠,心術如元祿武士般高尚正直,加之以小吏的才干,再加之以百姓的身體,如此則必成實業社會之俊杰。”

圣人匠心,大道至簡。信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者|王芮 讀完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并了解他的生平創舉后,掩卷沉思,夜不能寐。這完全顛覆了我對暢銷書的偏見,對...
    WR寫字板閱讀 5,006評論 0 4
  • 稻盛哲學經營百條 【稻盛哲學經營百條】之001敬天愛人 永遠以光明正大的,謙虛的態度對待工作。敬天,愛人,愛工作,...
    Robin_lian閱讀 3,276評論 0 10
  • 一柄油紙傘 撐起煙雨濛濛的纏綿 折綠柳西湖邊 看一襲白衣千回百轉 千回百轉的是 誰凝眸里的哀怨 又是誰冰冷的手指 ...
    金指尖的花園閱讀 327評論 0 4
  • 此“世故”之意并非世界上的故事,這世界上五彩繽紛的故事可不會辜負什么,“世故”亦是人情世故,人生在世所難免的交際應...
    Monayu閱讀 342評論 0 0
  • 周一學習(活法),拼搏在當下這一刻。人的想法和努力,規律游走,亙古不變,永遠無法被征服;然而,人最好的朋友也是時間...
    陳順富888087閱讀 19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