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來說個故事。
有人問農夫:“種了麥子了嗎?”
農夫答:“沒,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
農夫又答:“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么?”
農夫再答:“什么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農夫想得太多,顧慮太多,導致束手束腳,結果他一事無成。
我們想要做什么事也習慣了先思考再行動,但今日剽悍晨讀分享的書《逆向管理》卻告訴我們,先行動再思考。
具體怎么做?不妨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1.避免能力陷井
我們都傾向于做自己擅長的事,因為做起來得心應手,不僅做得好還收獲快樂和自信。
但如果我們只顧打磨自己擅長的,而不去掌握新技能,萬一有什么變化,或有什么新機會,我們就會白白地錯失,甚至會受到職業生存的威脅。
比如這次內容組招募,如果你平時在工作之余,花時間和精力練好寫作,對你來說,這就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說不定從此走上一條‘滾雪球式’的康莊大道。
胡雪巖,如果當初只一味地埋頭做自己擅長的店鋪伙計,而沒有在業余拼命練習珠算和心算,那后來就不會成為一代“商圣”。他從一個糧莊打雜小伙到宣威火腿接客伙計,再到錢莊從內臺做到銷售,再到自己開錢莊,直至成為當時的金融精英,這一路走來就是不斷掌握新技能,突破自己的過程。
2.更新朋友圈
貓老師反反復復向我們強調要跟牛人做朋友,并把‘見牛人’作為六項精進之一。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從去年到現在見了上百位的牛人,最近一周每天都約人聊天。
為什么要這樣做?
貓老師如是說,不斷走出舒適區,跟優秀的陌生人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見識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還能交到很多朋友,升級自己的朋友圈。
反思我自己,朋友圈這些年來都還是舊模樣,雖也有認識過不同行業的人,但由于一直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連了解都不夠,就更別說深度交流了,所以視野很狹窄,才導致局限久久打不開。
從今天開始主動勾搭優秀的人,就從小灶群開始,不要害羞,不要擔心對方會不會理睬自己,主動勾搭就對了。
3.重新審視自己
重新審視自己,是要求自己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隨時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所謂適者生存。與其整日地抱怨社會不公,節奏太快,不如花心思去想想如何利用環境,發展自己,做好更新迭代,不斷強大自我。
這里給出三個小建議:
001目前哪方面感覺困難,就努力去克服它。每周的工作匯報曾一度令我誠惶誠恐,但自從運用了‘重要的事只講三點’的方法,表達越來越精準簡練了,也慢慢不再慌張。
002向榜樣學習。小灶群里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獲得最佳晨讀、最佳晨讀提名,以及晨讀精選的小伙伴,或者是在某方面有專長的小伙伴,比如故事大王小小白,攝影高手葉波,思維圖大神波力等等,從他們身上我們既可以習得方法,也可以獲得力量。
003向別人講述自己。小灶群鼓勵大家寫總結,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講述自己的途徑,你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悟,通過復盤,更好地審視自己。
做就對了,很多小伙伴都把這句話當成了鼓勵自己的標簽,我也一樣,真的別想太多,去做吧!你會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