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某一個綜藝很感興趣,《明日之子》。
但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唱衰它,對我的推崇很抱疑惑與不理解,因此讓我忍不住的想要分享我對這個節目的熱愛點。
首先,說說這個選秀是干嘛的:挑選明日的偶像。
他們那些音樂類的選秀不一樣哦,人家要的是偶像,雖然音樂類的選秀其實也看臉、看才華、看怎么跟粉絲互動,但這個節目就是赤裸裸地告訴你,我們是選偶像。
因此三條賽道:美顏、獨秀、魔音。
三位星推官:楊冪、薛之謙、華晨宇。
這對應了娛樂圈的三大主題:演藝、綜藝、音樂。
不要與我爭論薛之謙也是歌手,他音樂上的成就不容忽視,但也不能忽視掉他綜藝大咖的地位,去年30+的綜藝量即使是非一般人也難以做到吧。雖然這個舞臺最終的選秀方式是歌唱,他的賽道都是原創高手,但這不能否認他最初的定義就是綜藝,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他揚言比楊冪美的百變選手,才是最貼合獨秀定義的,因為他夠獨特。甚至我在想,或許我對這個賽道“綜藝”的定義其實依舊不夠完全,或許下一屆的明日,我可以看見真正的獨秀,群魔亂舞般,什么獨特的才華都可以展現,舞蹈、百變、武術、脫口秀、魔術、演講,只要有讓人亮眼的地方,這難道不是獨秀的才華皆一切?
可或許也正是因為薛之謙同樣才華橫溢的音樂人,獨秀賽道的跑偏,讓人忍不住把它跟霸屏的唱歌類節目放在一起并類,將它當作音樂類節目看待,因此唱衰美顏賽道,因此注重選手的唱功,但是……
明日之子是偶像養成類的游戲。
而偶像呢……
演戲的只要顏值跟演技就可以了,唱功只是錦上添花,沒有也不妨礙拍戲;
唱歌的自然是音樂功底深厚,有才華就不怕現在不夠美型;
玩綜藝的自然是情商智商一流能high 住一切場合,當然有點特長就再好不過;
全能型選手遇到就是驚喜,遇不到我們可以揚長避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選出可以打磨的璞玉,
這就是明日之子。
依靠導師選出一批有實力或者有潛力的人,然后慢慢挑。
對了,這里我還要插播一下對“扎心老鐵團”的想法,或許是音樂的實力太強大,讓一些有趣的人才流失,導演組設立這個奇葩的團,不要覺得他們說話干,或許他們就是未來的綜藝咖和主持人呢。(所以,對多樣化的才華的挽救,嗯哼?)
解釋完定義,我們才能好好聊這個游戲。
我一直認為設計這場游戲的導演是天才,從唱歌選秀的條框中突破,做了這個嘗試。唱歌類的選秀其實是有弊端的,認真數數手指,真正從中走出來火破天的明星究竟有幾個?李宇春、周筆暢、華晨宇、張杰、張靚穎等,其實不多,其余的要么不溫不火要么轉型。薛之謙就是最好的例子,選秀出身,火極一時,然后因為某些原因默默淡去,如果不是因為他夠堅持夠努力,他可以講段子、編梗、玩綜藝,他能再度地紅起來嗎?再說華晨宇同屆的歐豪,最近電影院的霸屏者,選秀出身,最后轉身演藝,然后漸漸被更多人熟知。
這就是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弊端,一場節目,選出一堆歌手,聚在一起搶有限的音樂資源,最終能出現幾個頭牌?
所以我說明日之子的導演是天才,他從一開始就認定,我這個節目里出來的人,有唱歌的、有綜藝的、有演戲的,網羅各個不同方向的少年,慢慢打造,將公司所有的資源最大利用化,總有明日巨星。
那么如何選拔呢?就靠賽制。
三個不同方向的星推官,在各自的賽道中選拔璞玉,兩場初步篩選以后,星推官與節目組對13位選手的定義基本上心里有譜了。
接著是終極賽,這才是真正的有趣的地方。
第一場,3PK,打出四個,然后讓星推官選3個,靠人氣打出4個。
PK我放最后說,星推官的三個人,將會是廠牌的重點對象,因為他們是靠實力打動了考官,用樸素的話,人家就是學霸,極致,這一定不能丟了;
人氣的四個人,看的就是事實,一樣的平臺一樣的表演時間,誰能火誰會熄,人氣就是最好的表現,你說你能成為巨星,但他的人氣確實比你高,這是事實;
PK的三個人,就有點意思了,星推官都是護短的,其實他的最終目標就是打敗輪空的那位考官,所以事實上,他的勝出也代表著3位星推官的相對認可,為什么我要說相對呢……因為選手可以自己挑啊,把自己相對勝算大的對手選出來跟自己戰斗什么,也是門技術活哦。不要覺得這是多過分的事情,如果真的靠選對手勝出,那他的智商跟情商,絕對是他在演藝圈最棒的武器,畢竟,那是一個殘酷的圈子。
但是,或許有人發揮的不好,有人靠運氣選對了對手呢?沒關系,我們再來一場終極賽就好了。
當然,也會有人說節目組會控制人氣的最終結果。那么我要說,如果節目組真的這么做了,他們是在太……聰明了。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殘酷的東西。
就如薛之謙在采訪里說的:九大廠牌,九把吉他,聽膩你。
所以這個節目組要的是九大廠牌的多元化,最好可以覆蓋所有人的點,但是賽制也要實打實的PK,那么,最后怎么讓他們想要的人獲得名額,人氣操控……
覺得不公平對不對,我覺得及其的公平。
所有人在節目組跟星推官的露臉時間是一樣的,想要獲得廠牌資格,要么靠實力獲得星推官的認可,要么靠潛力獲得節目組的認可,靠人脈,別傻了,節目組背后就是簽約公司,人家要賺錢的,你沒有讓他們賺錢的能力,他們是不會看重你的。
如何獲得節目組的認可,他們會看得非常的全面,粉絲的力量、自身的潛力、話題性、爭議性……
所以啊,最后看的依舊是能力哦,所以這個節目是公平的,看的就是你有沒有資質成為明日巨星。沒有,對不起,請下次加油,這就是比賽,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然而,也會有人說,他現在很火啊,我們那么多粉絲呢,那是因為有這個節目的支持他一直在露臉,如果他后期沒有節目了呢?你們最后還會留下多少。公司給資源,但資源也是相互的,公司讓你做這個節目,但是節目卻認為你不適合,那待如何?自然是努力升華,這一努力,就代表著暫時的沉寂,就代表著曝光率的下降,就代表粉絲的流失,或許就是一厥不振。
是不是想到了一個詞語……
【出道即巔峰】
不是公司對你不好,也不是誰不夠努力,而是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他需要再準備一下,然后成為下一個薛之謙。
但是,也不是誰都會成為薛之謙。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是錯誤的,出名要剛剛好。太早,過于青澀,易被磨損破壞;太晚,錯失良機,新鮮與青春被流失,但又或許會慢慢醞釀成一碗美酒,厚韻而回味無窮。
像薛之謙、張杰這類再戰成名的人真的太少了啊……
導演馬老師曾經也是13年快男的導演,也做過大大小小各種的選秀類節目,她必然是知道選秀類節目的弊端,不然她也不會在新一屆快男開錄的時候依然選擇了明日之子這個飽受爭議的節目。她很清楚的知道,所以“出道即巔峰”是對那群少年的傷害,從天堂被現實打落地獄,不如不上天堂,在人間好好地磨礪自己,讓音樂更進一步也好、讓人設更加吸引人也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有進步的方向(這里我想提一提華晨宇魔音賽道第二場刷爆555時說的理由),再回去好好地升華自己,為下一次的起飛蓄力,失敗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一旦成為廠牌,他們要面對的,是比明日之子更殘酷的娛樂圈,沒有游戲規則就是最大的游戲規則。有才華的人不一定可以火起來,有爭議的人或許被罵著罵著就紅了,說不定某一天誰一鳴驚人,也說不定某一天誰被瞬間打落谷底。這是娛樂圈,現實而殘酷的地方,而連明日之子的游戲規則都不能突破的少年,如何放心他在娛樂圈里廝殺?
讓他繼續積蓄力量,才是對他的負責。
所以啊,明日之子這場游戲,真的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