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托卡爾丘克的短篇,這位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人士評論她是一位充滿了創(chuàng)作光輝、擁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家,是波蘭當代文壇小說界的代表人物。
這部短篇用紫藤作標題,我對這個花并不了解,特意去查了下紫藤的花語:沉迷的愛、執(zhí)著的愛,表示人們對愛情的執(zhí)著。若單看標題,大概率會認為這是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讀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可見這個標題很有欺騙性。簡單來說,這是個母女共伺一夫的故事,以前在媒體上看到類似的新聞覺得很惡心,可是,讀到這樣一部小說,在作者唯美流暢的描述下,并沒有任何不良反應,這也許是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吧。
小說開篇就非常詳細地描寫“我”在一樓偷聽女兒女婿的日常生活:行走路徑、步數(shù)、房事的聲音,甚至能辨別出兩人的腳步聲……對這種日復一日的偷聽,“我”樂此不疲,貌似還很享受。在郊區(qū)的這棟戰(zhàn)前修建的別墅里,“我”住一樓,女兒女婿住二樓,“樓梯入口處,生長著一顆繁茂的紫藤,這是一種美麗又放蕩的植物。”紫藤很自然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紫藤怎么能美麗又放蕩?說的是“我”本人吧?隱喻了我的欲望?
“我”孤零零地喝茶,繼續(xù)偷聽女兒女婿的日常,腦補女婿搓背洗頭的細節(jié),甚至想象從背后抱住他、在他美臀上揩油的場景。可惜他無法感受“我”的存在,女兒在他刮完胡子后給他涂潤膚膏、挑逗他,直到兩人回到臥室,老彈簧床發(fā)出喘息聲。“我”得出結論:他們的生活無聊又單調(diào),女兒根本不懂得如何給他帶來歡愉。她還是太年輕了,不懂得如何取悅男人。
很快女兒懷孕了,可惜流產(chǎn)了。他送她去醫(yī)院回來后打了很久電話,心情很煩躁。“我”給他送去了晚餐,“還用手指給他攪拌了一下杯中茶,隨即將手指放到嘴里吮吸”,這個細節(jié)把“我”的欲望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了,直接又熱烈!但接下來他因醉酒沉沉睡去,“我”在他們房間肆無忌憚地四處翻看。這棟別墅只剩“我”和他了,肢體語言是難免的,“每次只要我看到他,我都很想要他。這難道是什么壞事嗎?女兒不是母親的一部分嗎,那么女兒也是女兒的一部分。”欲望來了就要讓它像水一樣自然流動,可他對此并不認同。
后來女兒出院了,母女二人在廚房相擁而舞,好一副和諧的母女情深!然而當他出現(xiàn)在門口時,母女二人立刻松開彼此,他把她帶到了樓上。那個夜里,他帶著酒勁兒下樓來找“我”,“我”的欲望得以釋放,他的饑餓也被填飽,這樣的事只要有了第一次,以后的就順理成章了。女兒對此心知肚明,也對“我”有明顯的敵意——僅此而已。轉眼到了寒冬,“我”和女兒給他煮同款咖啡,他很享受,這般局面一直持續(xù)到春天。突然有一天我們給他煮的咖啡里不約而同地沒有加第二勺糖,女兒慌張地跑下樓梯說“他死了”,而“我”卻說“他升天了”,這兩種表達有什么區(qū)別嗎?他應該是死于縱欲過度吧?
后面的情節(jié)虛虛幻幻,我實在讀不懂,從“母女二人沖天花板念叨,呼喚他回來”,到“開始用拳頭錘擊墻壁和天花板,用大聲代替低吟”再到“我們發(fā)瘋似的用拳頭捶打墻壁,喊得聲嘶力竭”,這樣一通操作后,他居然出現(xiàn)了,還和母女一起纏綿起來了,怎么這么詭異?如果他真的活過來了,結尾怎么解釋?如果他沒有活過來,那是母女的幻覺嗎?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