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學聚會這個話題又火了,火不是因為討論的人多,而是在當今這個社會,確實引起了人們的共鳴,也說到了大多數人的心坎里。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個階段,人的心理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很多人說大學之前的同學感情是最單純,也最深刻的。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個階段,孩子們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腦海中除了學習就是和同學的玩耍,不會為了生計做不太一樣的事情。從大學開始,每個人相對獨立,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有些同學甚至已經開始為了生計走向社會,所以認知漸漸有了差別。大學畢業之后,不同的人起點不同,背景不同,機遇不同,追求不同,所以過幾年,自己的圈子也就形成,每個人有了各自的社會地位或者說社會圈子。
同學聚會大多是在高中畢業之后就開始,大家處在不同的大學,有的甚至跨省去上大學,所以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寒暑假、過年,班級的班委組織聚會,有的甚至請了老師。但是往往你會發現,當年玩兒的熟的同學坐在一桌,玩兒的不熟的簡單問候一句,在聚會結束之后基本也依然不會聯系。
從心里學角度講,人都是相對排斥新鮮的大學,而對于自己熟悉的或者擅長的是抱著非常積極的態度。這就是大學畢業后,當我們都步入社會,有了家庭,同學聚會不再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樣。
同學聚會聚的是情還是面子?
很多人會說同學聚會就是有錢的和有權的秀場,其實不能這么認為。真正想和你聚的同學,不論他怎么有錢,地位怎么高,他內心都有一份當年的情,只是人的天性,愛炫耀,愛攀比,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表現出來。
面子是伴隨著每個人成長的一種外在媒介,有些人擺的位置高,有些人擺的位置低。階級差異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從心里上會使得混的不好的同學內心不自在,而混的好的同學內心有優越感。所以漸漸地發現,長期聚會的只剩下所謂混的好的同學。
然而所謂的“混的好”,真的只是有錢和有 權就能決定的么?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所面臨的機遇不同,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有些現象,不是看得到的就是真實的。自己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會影響到下一代人,健康的生活態度非常重要。
有句話說的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你去參加同學聚會,不放抱著一顆平和的心態,虛心地聽聽別人的故事,不再計較所謂的“混的好與不好”。如果你不想參加這樣的同學聚會,那不防按著以往的路線,三五個好友相聚,維持著自己的圈子。?
這樣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