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微博。
“你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
“生孩子,我四年生了三個。各人有各人的幸福點,有的追求財富,但財富不等于幸福,我覺得倒不如生活還過得去,有兒有女,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財富有來有去,真正屬于你的,是你的家人、你的小孩。那種家人的陪伴,那種孩子的親情,其他什么都帶不來,什么都不能比。”
看完,突然有種不知該說什么好的感覺。想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和動物有什么區別,但又覺得人家的選擇也無可厚非。想說我自己的人生過得比他好吧,想想其實還不如吧,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
于是突然想到,“人活一世,到底是想要什么”這個看似很無聊的問題。
我想要看很多很多的書。
自從小學開始養成看書的習慣之后,我買書和看書,就幾乎沒間斷過。不停買,不停看,實在堆不下那么多書了,就開始把看過的書送給別人看。我至今仍然記得讀大學時,在華南師范大學的圖書館里,一個人安靜地翻閱著林清玄的散文時,那種內心的安寧。
有人會問,看那么多書有什么用,又不能賺大錢。你看,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上了,人活一世,到底是想要什么。是啊,我看了那么多書,似乎沒什么用,也沒賺到多少錢,頂多就是幫助我寫寫文章賺賺稿費。寫得好,幸運的話,可以得到千字十五到二十元的稿費。寫得不好,又或者運氣差的,一個子都沒有。唯一不同,在氣質上。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熔煉我的氣質,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我想要品各種各樣的茶。
因為我是潮汕人,自小喝著功夫茶長大,對于茶的喜愛,自是超過很多別的地方的人。我現在住的地方,除了堆滿了書,就是各種各樣的茶葉。唯一可惜的是,好的茶需要有好的水來烹制,更需要有閑情逸致。而我總是匆匆用純凈水沖泡,一大壺地牛飲,實在暴殄天物。
林清玄在《咸也好,淡也好》一書中提到過茶的傳說:說是禪宗初祖達摩從天竺東來后,為了尋找無上正覺,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疲勞過度,眼睛睜不開,索性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不久,在達摩丟棄眼皮的地方長出了一顆葉子又綠又亮的矮樹。達摩的弟子便拿這矮樹的葉子來沖水,產生一種神秘的魔藥,使他們坐禪的時候可以常保覺醒狀態。
這當然不是真的,卻讓我懷念起幾年前趁著放暑假,去鳳凰古城時在江邊的酒吧悠哉悠哉喝茶的那個下午。天是藍的,水是青的,人是笑的,茶是甘的。
我想要放下我的煩惱。
林清玄在書中提到過這樣四貼藥。
一是“諦聽”。即聽生活的聲音。
我在手機里下載了很多很多音樂,卻常常忙得沒時間去聽。每天晚上,當我在床上躺下,聽著房里魚缸中的流水聲,我就會覺得特別的輕松。
二是“回憶”。
我總會在寫文章時回憶我的一些經歷,這是我寶貴的財富。
三是“檢查你的動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在談戀愛時,我們首先愛的是這個人,然后就會變成了和這個人生活會怎么樣,最后就錯過了彼此。因為忘了愛的初心,自然也就難以得到好的結果。
四是“把你的煩惱寫在沙灘上”。
再多的煩惱寫在沙灘上,最終都會被海浪撫平。沒有什么不可以放下,除非你非折磨自己不可。
我想要找回我自己。
林清玄講過這么一笑話:有一天,有人舉辦了一個鸚鵡演講比賽。鸚鵡一一上場,只只都是能言善道、口若懸河,實在難分高下。最后一只鸚鵡上場,它只說了一句話:“呀!這么多的鸚鵡呀!”鞠躬而退。那說了一句話的鸚鵡,得了冠軍。原因很簡單,所有的鸚鵡都是學人說話,只有那只鸚鵡說了自己的話。
找回自己,做自己,是有多難?
看到一則新聞:乙武洋匡先生是一位無四肢的日本作家,通過他的書日本民眾對他的印象很好。但最近日本《周刊新潮》爆出他曾與5名女性發生婚外情,他的名聲一落千丈。而昨日又有日媒曝光,他的外遇對象恐達到50人之多。
我想,人這一生追求那么多的東西,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我要做我自己,我要成為一個善良、有愛、博學、多才、自在、幸福、快樂的人。這才是我想要的那么多的東西背后,我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