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編輯:縷縷芳香
推薦理由: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其實并沒有趕上參加【淺閱深讀】的第一次開課,但通過有心的友友們整理的記錄和圖片,我自己默默地把昨天的流程過了一遍,也看了書中相應的部分。
即使才看了很少一部分內容,跟隨淺淺老師的提問總結思路,就已經覺得讀后不同于我往日看完書后的狀態了,可能這就是“讀書有方”吧。越來越期待自己真正參與進去、跟一群人一起分享一本書的閱讀過程了~
做一個內心有愛的人
我自認為是一個比較平和、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了,但仔細想想,還是會在很多時候,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了暴力式溝通,盡管在我的潛意識里,那些并不屬于“暴力”,而在“非暴力溝通”的理念中,那些其實都是“隱蔽的暴力”。
比如,有時候所謂的“嚴于律己”,對自身情緒造成壓迫感;對父母脫口而出的抱怨,逃避他們的嘮嘮叨叨;沒有去體諒伴侶時而的小脾氣,而是兩個人話趕話直至吵起來......諸如此類,很多很多。
如果我了解學習過《非暴力溝通》,我想,應該可以化解很多自己與自己、與親人、朋友、伙伴甚至陌生人之間的不良情緒。我總說,要做一個內心有愛的人。書中也說:“愛能使心靈的創傷痊愈”。但究竟如何去做,自己做到了沒有,這是個問題。
希望讀完這本書之后,對這個問題,我也能有自己的答案。
暴力的蝴蝶效應
暴力是什么?回想起來,我生平親身經歷過的暴力,都屬于“身體的暴力”。比如,小時候爸媽之間動手打架,媽媽打罵不乖的我們,再就是我老公衛先生在我孕期第三個月的時候爆發的那場摔碗砸窗要跳樓了。
衛先生脾氣很大,說話嗓門也大,他跟自己父母說話就是那樣,雖然好起來好得不得了。
之所以會想到我先生,是因為書中這段話: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這或許是暴力的蝴蝶效應吧。”
我以前總是無法理解那些動輒大聲吼叫的人,明明是為對方好的話,為什么不能心平氣和地說呢?對于我先生,我以為他就是生活壓力太大了,工作一天太累了,回家后就很容易把在外部受到的悶氣或疲累都發泄在家人身上。
直到看到了上邊那段話,我試著去理解他,也在內心設想著如何去逐步開導或者影響他,慢慢向著不那么暴力的溝通方式去轉變。
就拿昨天很小的一件事來說,他馬上就要停好車了,但沒完全停下來,我已經有手部動作準備去解安全帶了。
“你別急呀,每次都急吼吼地要下車,我這還沒停好呢。”衛先生高聲說著。
“我只是手動了下,還沒碰到安全帶呢,手都不能動了嗎?”我當時的語氣也不大好了。
因為他經常會在同樣的場景下說那種話,以前我可能默不作聲,但昨天不知怎的,我說這話的時候是帶著氣的。
“我還不知道你嗎?每次都這樣,跟我媽一樣。以后車沒停好你就別動!”
下車后,他又說:“你看看你,好好跟你說話,你聲音還大了。”
那時,我不禁反思自己,剛才真的聲大了嗎?
哎呀,不對呀,他哪里是“好好跟我說話”的樣子,我就是因為他的語氣才說話帶氣的呀!
原來,在我先生眼中,他的高聲說話就是常態,他不會把那種狀態跟輕聲細語或者心平氣和區分開來。但我知道,他兩種狀態下,區別是有多明顯。
這應該是很顯然的暴力式溝通了,我們雙方都是如此。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我們不應寄希望于他人先做出改變,我只能從自己開始做起。對他報以更多的理解和體諒,在平日的溝通中,多從他當時的狀態、心情和所需求出發,而不是單單顧及自己的情緒和意志輸出。
如果昨天,我是這樣跟他說的話,情況會不會不同呢?
“我知道你車還沒停好,你以為我手動了,是要去解安全帶吧。你放心,我不會那樣做的,更不會去開車門。”
如果這么說的話,也許不會有太大不同;但如果我一直帶著這樣的溝通理念,滲透到生活中的一次次談話中,我想,應該會有變化發生的吧。
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非暴力的內涵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感激,而非貪婪。
感恩父母之于我們的付出,而不是覺得那是理所應當,甚至渴求更多;
感恩伴侶對于家庭的擔當,一個擁抱,一頓美味,一盞留燈,都是愛的表達;
感恩生活的饋贈,無論好的,不好的,都是生命應該承受的經歷;
感恩陽光雨露,感恩每一個笑臉相迎的陌生人;
當然,也并不是讓我們躺平享受即可,該追求的還是可以放開去追逐的~
愿我們能獲得內心的安寧,內心有愛,常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