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思說財
該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近在喜馬拉雅聽書,書名為《幸福的方法》。本書作者為泰勒?本-沙哈爾,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師,其幸福課視頻在各大公開課的網站上點擊率長踞首位。
在本書的第二章解讀人生的四種漢堡類型中,作者把人生分為四種類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代表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解讀了大多數人不幸福的深層原因。
四種漢堡模型,四種人生模式。對照一下,自己是哪一種類型。
一、享樂主義型
假設你面前有四個漢堡,第一個漢堡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了這個漢堡,享受當前的快樂,為未來埋下痛苦。
這個類型的人的特點是及時行樂,逃避痛苦。
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人的特點是只享受當前,不考慮當前的行為為未來帶來的負面后果。比如天天沉迷于打牌、吃喝玩樂等,而不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未來的家庭生活、未來的健康生活等。還有更極端的比如吸毒、賭博等。
這個類型的人是現在快樂,未來不快樂。稱之為享樂主義者,這類人我認為應該沒有幸福,享受的當前只能是對他而言的快樂。也就是及時行樂的人。
當然偶爾的享樂,不在這個范圍內。
二、忙碌奔波型
面前的第二個漢堡,假設是蔬菜漢堡,口味極差,吃著很痛苦,但是有利于健康。
這類人與享樂主義剛好相反,特點是為了追求未來的快樂,承受現在的痛苦。此刻的努力是為了實現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未來實現未來目標的必由之路。
這類人認為現在不快樂,未來會快樂。稱之為忙綠奔波型。
思考:現實生活中,這類人是大多數。比如許多人為了高考,拼命學習,就是為了考上大學的那一天。認為吃過了高中的苦,到了大學就好了,就快樂幸福了。可是到了大學又有新的苦惱和痛苦,大學也需要考試,還有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參加各種活動競賽等。在大學熬過了各種考試、競賽等,順利拿到畢業證,認為工作就好了。接著又進入新的苦惱與痛苦之中,為了高薪酬、高職位繼續吃苦奮斗。
想想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是這個狀態,總是憧憬著未來,對現實不滿意。快樂總是轉瞬即逝,天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幸福為何物。
忙綠奔波型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等我有了什么,就去做什么。比如等我有了錢就去周游世界,等我就了錢就去買個別墅等等。而等有了錢,就可能沒有時間去周游世界,或者有了錢買了別墅也沒有感到多幸福。也許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標。
三、虛無主義型
面前的第三種漢堡,既不好吃也不利于健康。這類人既不享受當前的所有,也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
這類人認為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會快樂。稱之為虛無主義型。
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除了有病癥外,這樣類型的人應該不多。渾渾噩噩的生活是多么無聊的生活。
四、感悟幸福型
面前的第四種漢堡,既有第一種漢堡的美味,又有第二種漢堡的健康。這類人在享受當下生活的同時,還會通過目前的行為,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這類人認為現在快樂,未來也快樂。稱之為感悟幸福型。
思考:在這四種類型人生中,我們應追求的是第四種類型。也就是既享受當前,也憧憬未來。
既然我們多數人都憧憬未來,而不滿足于現在,就應該從如何享受現在生活開始追求我們的幸福。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為什么我們越來越富有,而感覺幸福的人越來越少了。
泰勒在《幸福的方法》中指出,在做每一個重要判斷和設定每一個重要目標時,人們之所以優先考慮物質,主要是由于物質容易量化,便于計算,而快樂和意義卻很難衡量。
這正是當今世界,物質豐盛而幸福不足的根本原因。
泰勒認為,能夠讓我們持續幸福的目標設定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而是符合我們自身的價值觀和愛好,是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
泰勒在這本書里用最精煉的八個字給出了我們尋求很久的什么是幸福的答案:“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也就是我們既需要快樂的工作和生活,還要對當下及未來有意義。這就與第一種享樂主義者區別開來。
從我自身來說,總體傾向于第四種類型,因為我是一個比較容易滿足的人,不喜歡與人比較,生活中經濟上不要太緊張就可以,而且不喜歡操心,所以生活上除了在年輕的時候吃過一些苦外,總體還是比較滿意的。而工作上作為大學教師,還是比較喜歡學校的氛圍,相對自由自在,可以在業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尤其是現在,在享受教師工作的同時,可以讀書、寫作、理財、滿世界旅游,很是幸福。而且通過讀書學習,知識更加豐富,可以把這些豐富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在學校,多年被評為校受歡迎的好老師。即使未來退休了,我的愛好仍然在,可以繼續延續幸福。
幸福不幸福,不在于金錢的多少,而在于你的內心。快樂并且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就是我們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能力。如果你感覺不到幸福,建議大家閱讀這本書,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