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月,兒子提出喜歡鋼琴,想學琴,想長大后給他喜歡的TFBOYS伴奏,同時我自己又想彌補從小未學琴的遺憾,于是我們一拍即合,這就開始了兒子的琴童之路,但我卻沒有開始陪學生涯。
因為他的課程在幼兒園放學之后,所以都是他獨立跟老師學琴,而我也本著快樂教學(偷懶)的宗旨能不管不顧,幾個月時間他自己學了小湯2了,而且買了一本配套兒歌譜,很多歌還開始邊彈邊唱了,他也樂此不疲。但是,他的手型始終都是不對,而我也絲毫不懂琴譜。
下半年因為搬家,不得不告別樓原來樓下的琴行了,尋尋覓覓兩個月,終于找了新的老師新的學校。這會兒,算是找到正規軍了。第一要求家長必須陪學,而且每堂課家長要記筆記課后老師確認蓋章;第二回家每天要聯系,并按要求日期發視頻回課,老師再點評糾正。所以,兒子九個月后相當于要重新開始。第一課便是手型的糾正,這可難為了娃了,滿滿的抵觸感,1分鐘的練琴需要我大半個小時候的威逼利誘。也是,大半年的習慣呀,哪能說改就改。
于是,我在想,手型重要嗎?為什么現在所謂的快樂教學把手型都忽視了?難道按照規矩彈琴真的會不快樂嗎?是不是因為當今大家都太急于求成了?
我始終覺得做一件,學一樣東西的真正目的或者深遠意義肯定是超過這個事物的。學琴,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沒寄希望于孩子成為一個音樂家,或以后能用鋼琴技能謀生。更多的為了培養協調能力,音樂素養,或者有人只是人云亦云的想跟風一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興趣培養。經歷了這次九九歸一的重新啟程,我想這次學鋼琴不僅是我對孩子的要求,更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我也要自律,也要成長。還有就是,要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習慣。彈琴的姿勢和手勢是第一步,對來講是個坎,對我而言更是一個陪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