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貓群里聽天天老師的分享,里面有一點很觸動我的思考:聽-說-讀-寫,這幾項內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依次遞減,掌握難度卻依次遞增。
我們通常以為的,我們都能很好掌握的聽,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我們以為而已。
今天的晨讀開始談到“說”。同樣的,沒有充分的剖析,沒有刻意的練習糾正,我們還是沒有能夠好好“說”。
那么,使用頻率如此之高的聽和說,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去重新認識以及再嘗試精進呢?
思辨:
為什么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會有那么多水話?
為什么我們說話的邏輯條例不能直擊重點?
為什么我們說話的時候,沒有下意識地使用高級詞匯?
總結自己真正關鍵的問題,是思維方式的問題。這其中夾雜情緒緊張、思考不周全、沒有形成習慣性思維等因素。
一旦我們開始明白自己存在的問題形態和解決問題的可用之道,我們就能下意識地讓自己學著一點點修正自己的說話方式。
參考書目:《你說話的溫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日] 齋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