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荀子·樂論》)
注
①征:跡象,表現。②組:華麗。③容:容色。按:“容”表示容貌的意思,側重于人的內心情感及精神狀態在面部神色上的體現。婦:象女性,指柔弱嬌媚。④淫:放縱。⑤雜:指隨意混亂。⑥聲樂:指音樂。險:怪異。⑦匿(tè):通“慝”,邪惡。⑧瘠墨:儉薄。墨家主張薄葬,故稱“瘠墨”。⑨賤:輕視。貴:看重。⑩盜:小偷。?賊:殘暴蠻橫的人。
譯文
亂世的表現:人們的服飾艷麗,人們的容貌氣質普遍女性化,社會風俗放縱無忌,人們的生活目標唯有現實利益,人們的行為隨意而混亂;亂世的音樂怪異,文章內容邪惡而辭藻華麗,人們沒有節制地追求物質享受,可在給死者送葬時又非常儉薄,輕視禮義,看重勇力,生活貧困就去偷竊,富有就兇暴蠻橫,違法亂紀。
讀后感
荀子是韓非的老師,他繼承了孔子的禮學,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韓非的影響,學界一般多關注到兩個方面,一是人性惡的思想,二是法后王的觀點,即他們都反對極力推崇效法古人,認為歷史是發展變化的,時代不同,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相應的改變。除此之外,荀子對韓非還有多方面的深刻影響,比如,兩人都是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者,對社會現狀都有清醒的洞察。在這段文字里,荀子就對亂世的具體表現作了歸納;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如果一個社會表現出他所指出的各種形態和特質,那么就可以判定這個社會處在病態之中。
荀子指出的亂世的種種表象,都是由于人們缺少恒定的價值觀,喪失了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因此一方面表現為生活在亂世中的人,行為上沒有章法,拼命滿足感官刺激以獲得存在感;缺少道德感,沒有羞恥心,所以“貧則為盜”;一方面表現為社會各方面的浮躁和無序,比如不講道理,正義缺失,沒有底線,人們普遍相信,唯有強權、財富和暴力才是硬道理。荀子特別指出,音樂有時是一個社會民眾內心精神的反映,亂世的音樂通常失去了沉靜祥和與熱情中正,正所謂音無正聲,人無正形,心無正道,國無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