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一聊和職業發展模型的故事。
在《超級個體》上是我第二次見到職業發展模型,第一次是好幾年前,當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從古典老師的分享中認識的,當時我還有模有樣地畫在了筆記本上,然后模型就在里面封存了數年。
當年并沒有完全看懂這個模型,就覺得它像個蹺蹺板,能力和職業在蹺板的兩頭來回角斗。
學習《超級個體》,再次見到職業發展模型,頓感親切,有一種“哈~我十年前就見過老兄你”的感覺。這一次實實在在看懂了這個模型,可是也感到遺憾:明明早就認識過,為什么早幾年沒用上?
如果要我從個人的角度重述職業發展模型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個人的幸福來源之一就是工作的回饋,而要想獲得工作的回饋,需要你的能力滿足職位的需要。
聯系過往知識:
我更深刻理解了這句話: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你就要改變自己。從職業發展模型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就是:當職位要求不會降低而你又想得到滿意回饋的時候,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聯系過往經歷:
每到一個新組織或者做一件新工作,我會有兩個壞習慣,一個是習慣性地挑組織或工作的毛病,期望在自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外界環境朝自己希望的方向改變;另一個是習慣性地努力一點就渴望得到大量回饋。如果沒有,就會抱怨。陷入環境不變——我不提高能力——沒回饋——抱怨——我更不提高能力——更沒回饋——更抱怨的惡性循環。
回饋和能力是等價交換的,不能被動等待對方的改變,不能渴望付出一點就得到回報。
實踐計劃:
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某篇文章里說過:學習《超級個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實踐!一定要實踐!一定要實踐!
實踐強調了三遍,真是刺痛我心,仿佛就是寫給我看的。頓時讓我想起了默默躺在筆記本里好幾年的職業發展模型。
我想通過學習職業發展模型,聯系過往的知識和經驗,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有點耐心,先去提升技能,積攢到零界點等待爆發。始終記住能力與回饋的動態匹配關系。比如,當我做培訓的功底還沒高到預期程度的時候,不能奢望以現在的能力換取期望的回饋。
最后多說一句,除了實踐,成人學習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
要聯系過往經驗!
要聯系過往經驗!
要聯系過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