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晏然老師的《聽月》

文/阿斌? 【原創】

作者:晏然

作品:《聽月》


昨天,在小群里老師分享了晏然老師的《聽月》,并在群里分享了她對這篇作品的肯定。

我在沒有拜讀作品本身之前,沒有去聽老師的語音,堅持先拜讀作品,憑借自己的理解力,去認真思考。

晏然老師的短篇小說《聽月》,講述了一個男人因出意外而失明,給生活帶來不便,因此有了輕生念頭的故事。小說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刻畫了這個失明男人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活動。包括他對自己家庭中父親去世的回憶。小說的巧妙之處,是在小說的后半段,當這個男人打算投河時,聽見一個女孩要跳河的話語。這是小說最精彩的部分。

這篇小說,無論是立意,還是文字描寫,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第一,立意高遠,直面生死。

作者晏然在小說《聽月》中闡述了生死觀問題。作者借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傳遞出作者本人對待生死問題的態度。

我很喜歡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說《我與地壇》是一篇大散文,具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氣象、大思考的特征。史鐵生帶著哈姆萊特式的思考,探討了“生存還是毀滅”這個世界級難題,從而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即:死亡、欲望和孤獨構成了人生困境的全部。

作者借用史鐵生之口,探討在困境之下,人應當如何活著的問題,并借助“地壇”窺見自己的內心,作者與“地壇”的熟悉,恰恰是在他人生最美好的戀愛季節中,因此“地壇”成為作者心靈的慰寄。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寫法。

人生在世,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特別是當“有房有車有工作;有漂亮的老婆,可愛的寶寶;有健康的身體”的他,因車禍變成了“河豚”,“一場車禍,世界依然如初;可他,什么也看不見了?!痹谶@樣的情況下,人難免會出現沮喪情緒,他的世界崩塌了,他不想成為家人的“累贅”,他想到了輕生。

月夜,河邊,一個女人低聲哭泣,一個眼盲的男人在旁邊“看著”。

在河邊有個年輕姑娘,或許因為失戀打算跳河,他聽到“我等你十分鐘,你再不答應來見我,我就跳河!”他判斷那聲音的主人年紀不大,是個和戀人鬧別扭的花季少女。

最精彩之處是:“那個咆哮的女孩,正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他的內心”,讓他頓悟, 讓他思考。他并不想死!他渴望見到愛人,渴望擁她入懷,渴望生出一對翅膀,飛到她的面前。

正是河邊的女孩兒,讓他想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女孩以為盲人救了他,卻不知她也救了這個盲人。兩個有輕生念頭的陌生人,偶然在河邊相遇,陰差陽錯救了彼此。

小說的結尾,又回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至于該怎么活,往后慢慢探索。”

這個生死觀問題,是小說的主旨。它既探討了人在困境之下如何面對問題,又揭示了人在困境之下內心中最柔弱、最真實的想法——結束困境,不給家人帶來麻煩。

但小說的結尾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完成了男主人公的一次救贖與自我救贖。


第二,大量運用了心理描寫

在小說創作中,塑造人物是小說之本。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也有心理描寫。

所謂心理描寫,是對小說中人物在一定環境下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的描寫。最常見的心理描寫,是人物的內心獨白。通過對人物所思所想的剖析,讓人物吐露自己的心聲,讓他不加遮掩地說出他的悲傷、痛苦、愁悶等,讓讀者透過人物的外表,直達人物的心靈。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為讀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對話體小說的創作方式,似乎忽略了心理描寫。或許是順應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但是在傳統小說創作中,心理描寫,甚至是大段的心理描寫的敘述,讓小說更加深刻,并增加了它的厚重。

例如: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在安娜自殺前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安娜一方面不顧一切地追求愛情,另一方面又有對丈夫的負罪感和內心的愧疚;一方面憎恨虛偽的上流社會,痛恨偽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貴族官僚,另一方面又依戀這種生活,又為之而惴惴不安……托爾斯泰正是通過對安娜的心理描寫,刻畫了一個復雜而深刻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特征、情感經歷、社會背景以及象征意義都使得安娜成為文學史上引人深思、最經典的女性形象之一。

在晏然老師的《聽月》中,大量采用心理描寫,完成了對人物的塑造。當一個人因車禍失明后,他不僅是看不到世界的五顏六色,重要的是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而失去視覺后,聽覺會變得更加敏銳。作者恰恰又洽如其分地描寫了他的聽覺。

他聽到“急促的腳步聲”,聽到手機里傳過來《我與地壇》的男聲朗讀聲,又聽到“隔壁房間傳來嬰兒的啼哭”,這幾個聽覺描述,層次分明,包涵了生與死及家人,以及他聯想到他的父母。

之后是在河邊上。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那便結束吧!他的嘴角泛起一抹冷笑,黯淡的眼睛里看不出絕望、怨恨、報復還是解脫。他戴上墨鏡,站起來,往外走。不用扶墻,也無需拐杖。

第三,語言流暢,描寫細膩,文辭優美。

晏然老師的《聽月》,語言流暢,描寫細膩,文辭優美。

小說的標題《聽月》富有深意,它與妻子的名字巧合?!霸隆苯o他帶來了美好的想象。而失明后,雖然看不到月,但可以“聽月”。這是一種很浪漫的比喻。

小說開頭部分,對人物因失明后心情焦慮的描寫也很到位。

小說的結尾處,唯美詩化:

清風拂面而過,逗得街邊的樹葉“沙沙”笑著,藏在綠化帶里的蛐蛐歡快地呼應。他抬起頭,“看”著夜空。朦朧霧靄中出現了一輪圓月,如冰雪一般皎潔。月宮中的桂樹開花了,桂花深處傳出一陣縹緲的仙樂。月亮亙古不變,又一直在變。方才他在走廊里“看”到的月亮,便與此時的月亮有天壤之別。

最后落筆到:“聽月?!彼挚戳艘谎垤F靄中的月亮,彎起了嘴角。

既是對心結的打開,對自我的救贖,又是對未來的憧憬。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不足,希望作者今后在遣辭造句方面需更加精細。例如:“他的喉嚨像是被暴露在大暑的烈日下炙烤了一整天,淋一場雨就能激起一陣青煙;“這句話在語法上不準確。

喉嚨像……后面應跟一個名詞。

以上為我個人意見??傊堵犜隆肥且黄芫实男≌f,值得我認真學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略讀與精讀攜手,知識與素養得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交流課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本《鋼...
    悅閱空間閱讀 582評論 0 1
  • 工作不談,平時已經分外辛苦,我不想再講更多有關于打螺絲的事情,總結內容只談閱讀和唱歌。 一:閱讀部分 繼續閱讀四月...
    黃思明閱讀 487評論 8 14
  •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對中國文壇影響極大的一部作品。有人說,這是他用生命演繹了這部作品。 他在這篇萬字多的散文中,首...
    曉華理說閱讀 1,806評論 0 2
  • 之前都是月底自我評論和總結,9月份沒來得及自我評論和自我總結。 時隔兩個月回看日更,我感覺有些眼熟,具體細節卻一點...
    凡世煉心閱讀 751評論 4 61
  • 3月讀完了7本書,Q1結束共精讀23本書。年初給自己定下一年50本的計劃,在一月讀完8本后就調整為今年沖刺100本...
    悅己者容Grace閱讀 38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