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坐汽車出遠門是到衛校去讀書,那時候坐的中巴汽車屬于個人營業的,沒有固定的上下客站點,看到路邊有人在等,司機就會停車,每次車一停,負責收費的人在跟乘客講價的時候,我就會趕快下車在路邊不停的嘔吐,然后又在售票的人不耐煩的催促聲走向汽車,車不停地停,我不停的嘔,到達學校的時候我感覺我整個人被掏空了,縮小了。
然后,很長的時間我一直跟暈車做斗爭,也從沒想過自己為什么會暈車,就是覺得自己有這個毛病而已。
“會暈車的人,一般都是很沒有安全感的人,因為她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把握在司機的手里,潛意識里的恐懼就會通過這種不適的癥狀來提醒自己”多年后一堂心理課老師的話深深擊中了我。
我知道這么多年來恐懼、焦慮、不安全感一直在潛意識里緊緊伴隨著我,神經時刻都是繃緊的,很差的睡眠狀態、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從未感到自己曾經有過徹底地放松與從容的時刻。
我決定要找到原因!
我生下來的時候已是家里第四個女孩,父親是單傳,而再生一個男孩已是這個農村家庭中所有大事中的大事。在他們的失望中,隨著計生人員的頻頻上門和家庭沉重的負擔,父母決定將我送給別人。一對城鎮的夫婦到我們家看了以后,決定要我二姐,因為我太小了,他們沒把握能把我養活。但家里又覺得我二姐都養這么大了,送人舍不得。第二年,媽媽終于生下我弟弟,我也得以留下來。
慢慢長大了,大概我5、6歲左右吧,奶奶的親戚里有一對夫妻只生了一個男孩,一直希望有個女孩,所以一直討論著要不要將我送給他們養。我記得,每次只要奶奶家里的親戚來了,我就會一個人躲在黑暗的樓梯底下,直到他們走了,我才敢出來。
在這個位置的我,也注定了很難獲得關注與存在感!所以我成了那個內心永遠缺愛,渴望被愛的人…
童年的創傷,使我們在這個充滿壓力、壓抑、競爭的社會成長中,產生了許多深沉的恐懼,對于任何嚴苛或冒犯,即使是最細微的,都會讓我們受到驚嚇,最后,面對生命的無常,基本上我們是感到無助的,也因此對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存在著一份純然的不安全感。
找出原因,不是為了要對我們父母的譴責,對于父母的理解,讓我們知道父母也有其不得已,他們只是竭盡自己所知去養育我們,并不知有些行為會給我們帶來傷害,其實無論我們的父母是多么完美,我們都不可能避開兒童時期的創傷。
看見就是療愈,療愈的產生,不是來自責備或抱怨傷害我們的人、事、物。是通過了解去感受它們的影響。
也許童年安全感的獲得可以說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在這風風雨雨的人生中走得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