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沐祺
昨天有一位朋友給我發來消息,她說自己目前正在學習書法,但老師只是讓她臨帖。臨完顏體,現在在臨趙體,她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讓她一直臨帖,她說總不能一直這么臨下去吧!
這幾日,我在臨唐初書家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一直被它靈動柔和又不失力量的美所侵犯,像中了毒一樣,讓我換著法兒地寫。這不,用小楷和硬筆作了嘗試(下圖)。最近的臨習體會,加上這位朋友的提問,也讓我思考我們臨帖到底是在臨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我一直有關注“林曦的小世界”公眾號(極力推薦大家關注哦),昨日看到她新更的一篇文:《我聽見古人的腳步聲,猶如大海在示意》,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我的畫不是古代繪畫的臨摹,不是轉述,而是當我再次見到她們時,我自己的回應。
這句話讓我如獲至寶,趕緊錄入手機,瞬間把它變成另外一句:我的字不是古代書法的臨摹,不是轉述,而是當我再次見到他們時,我自己的回應,是我與他們的對話。
是的,學習臨帖,不是要復制和成為古人,而是通過臨帖與他們交流和溝通,同時,在現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與他們合一得心境。我們無法成為他們,遇見他們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
在專業領域里,臨帖常被分為“實臨”、“背臨”、“意臨”。
所謂“實臨”意思是你要寫的和原貼一模一樣,起初包括我在內學習書法也是這樣被教導的,實際上這句話有問題,很會誤導人。你如何寫能和原貼一模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又不是復印機。
王羲之《蘭亭序》,后代有很多書家臨摹,亦有很多書法專業人和愛好者實臨, 但沒有一位可以和作者一模一樣,不管你怎樣實臨,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根本人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所認知和階段都不一樣,書寫又是一次性的藝術,就是你當下那一刻的感受和記錄,沒有辦法重復。據說王羲之在酒醉微醺時寫的《蘭亭序》,在醒酒之后甚為滿意,他想繼續找到當時書寫的狀態和樣子,但無數遍之后也沒再寫出當時的感覺。
作者自己都無法重復自己過去的筆記,更何況千年之后的我們呢?
我想真正意義上的實臨或背臨,更多指的是對帖中書寫技法以及字形的臨習,而不是死板地對其復制粘貼,需要靈活對待。
初學者不用過于糾結寫的像不像,而是要學會里面的用筆方法,感受它的字形為何如此安排,美在哪里,和你所欣賞的美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帶著問題有意識地臨摹,才是有效臨摹。
另外我們所有的臨摹,某種層面上說都屬于意臨,所謂意臨是不特別追求和原帖相象,而以自己的意趣與原貼風格進行融合。重要的是,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意趣,熟練用筆方法。意趣如何找到,需要你看大量優秀書法作品,開闊和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趣,進而融合;用筆方法則需要多寫多體會,這些都絕非一日之功!
所以臨帖,不是對古人的復制,而是借由古人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
學習書法,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同時切忌與他人比較,每個人階段不同,學習體悟不同,沒有可比性。我們要做的是尊重自己的節奏,專注在自己的成長里面。學書目的,是為了完滿自己,不是與人競爭,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
這周臨習內容:
硬筆版褚遂良《雁塔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