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南宋詩人張栻的《立春偶成》一詩: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是一年之始,冰化雪消,草木滋生,眼前頓時豁然開朗,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蕩漾的春水,也充滿著無窮無盡的活力,從“草木知”到“生意滿”,詩人在作品中富有層次地再現了大自然的這一變化過程,洋溢著飽滿的生活激情。從前讀蘇軾的詩,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之句,讀來春天的勃勃生機躍然紙上,但說到境界遼闊,個人覺得就不如“春到人間草木知”了。
“春到人間草木知”,草木且知,人知道嗎?
對現代人而言,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表了,誰會去管是什么日子呢?可是,春天真的是不容荒廢的好日子呢,不信你看——
看那東流的春水,已由堅硬的冰塊變成了軟軟的母腹,既孕育魚蝦,又潤澤田園;春在田疇,松軟的泥土散發著清新溫潤的氣息,冬憩后醒來的麥苗兒精神煥發展現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機,綠色一層層向我襲來,一層層的撩動大地塵封的記憶;春在天空,燕語呢喃,驚醒了還在夢中的云彩,嘿,就下一場潤如酥的天街小雨吧,農人頷首,“春雨貴如油”呢;春在學堂,朗朗讀書聲如黎明的露珠滴落在新生的竹尖上,靈動而又活潑,陽光照在孩子們的臉上,劃出一道道歡樂的光芒。
城市里也不是沒有春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西北方吹來的風,現在轉到東南方了,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冬天時大有不同了。當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便知道春天來了,這春天與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春天并無二致,仍是朱自清說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這樣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李煜感慨過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樣傷感的春天。
可以看幾段靜好的文字,也可以聽幾曲古樸的歌謠,但是在春天千萬別忘了犒勞自己的味蕾,去田間挖把野菜吧。在田間,空氣中已隱隱地生發出了一種清新、溫潤的味道,初初嗅之,令人口津生甜,久了卻又猶如芝蘭之室難以察覺。回到家后,野菜只要簡單地沖洗一下就可以了,但吃的時候千萬不能狼吞虎咽,要慢慢嚼、細細品,那淡淡的清香,沾著泥土的芳香,帶著春天的氣息,是什么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
科技的發展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讓很多人失去了感時細膩的情懷。其實,若能感知土地的回溫,能與天地萬物同呼吸,能葆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即使住在鬧市,春天也不會遠去,如果心中被名利占滿,即使在路上被落花擊中,也不會認識造物者的深厚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