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搭建經驗體系
1、搭建經驗管理體系步驟
經驗體系搭建包含【需求-輸入-內化-輸出】四個環節。四個環節緊密銜接,中間任一環節斷裂,經驗整理體系都無法搭建起來。
第一步【需求】。需求是“我們期望積累的經驗能幫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實現什么價值。”
第二步:【輸入】,也就是我們要往自己的經驗整理系統中“存”些什么?
【輸入】在這里指的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積累」的產物。
它可以是在筆記工具中的文檔類別,也可以是電腦里的文件夾分類,關鍵是:我們需要對什么類別的文件夾存放了什么內容要了如指掌。
第三步是【內化】,這個詞聽上去很抽象,是什么意思呢?
內化就是主動對「輸入」的經驗進行理解、消化,以此更好地理解經驗的內涵、加深印象。并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經驗。
最后一步,也是難度較大的一步:【輸出】。
輸出是指:將存儲的經驗,進行反思總結之后寫成的文檔。輸出的內容可以直接指導你的工作實踐、協助你完成任務。
2、搭建經驗管理體系工具
二、經驗體系搭建示例之輸入
1、經驗體系介紹
2、我的積累
在搭建經驗體系時,也要運用了經驗整理的分類方法,才能讓經驗體系更有條理,更方便被調用。
「1.我的積累」為父級,「11-工作素材」為子級,「11-圣誕節項目產品需求(運營部)-2020.12.10」為孫級。
一般文件命名前的歸檔標簽由【一級文件夾-二級文件夾-三級文件夾】的關鍵詞構成。如:我的積累-知識素材-螞蟻金服產品分析。
這里我們用數字取代了漢字,既簡單又好記,像父級文件夾“我的積累”的序號是1,其子文件夾“知識素材”的序號是2。
那么,剛才名為【螞蟻金服產品分析】的文件名就可以改成:12-螞蟻金服產品分析-虎嗅-2019.10.24。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運用,現在我來對【我的積累】【我的行動】和【我的產出】作一簡單的界定:
三、拆解經驗體系
「輸入」環節就是將原始素材或者經過簡單加工的東西存入「我的積累」中。
「我的積累」被分成了三個類別,分別是:知識素材、工作素材和閱讀書籍。
閱讀書籍經驗提取:
用途:接到新任務時需要搞清楚以下事項